周媛
摘要:舞蹈藝術是一種畫面和聲音兼具的表演形式,表演者的肢體和舞蹈音樂的聲音都是觀看和聽聞舞蹈藝術的重要內容。自舞蹈出現之際,舞蹈中就會使用不同的音樂來配合肢體動作,音樂的不同選擇會展現出不同的舞蹈藝術。選用恰當的舞蹈音樂,對于舞蹈藝術中的畫面描繪和形象塑造是必不可少的。為的是更便于群眾“觀其形”,也要為觀眾在“聞其聲”上做出貢獻。舞蹈中對音樂的把控,是推動作品編排的重要元素,才能呈現出聲畫并存的舞蹈藝術。正因如此,音樂在舞蹈藝術中而言,是舞蹈藝術的話語方式,對觀看者來說更是通過“語音”的方式來獲取肢體所包含的信息。
關鍵詞:舞蹈 音樂 話語 特性 作用
一、 舞蹈中的話語
不論是舞蹈藝術中的肢體還是音樂都是時間的產物,舞蹈藝術最終在時間和空間的糅合中成為一種完整的藝術形式。在時間的范式下,節奏成為舞蹈肢體和音樂共通的重要元素,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是踏著音樂中的節奏點來進行動作的施展。也許舞蹈藝術是以肢體為核心的藝術,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舞蹈中還是離不開音樂的陪襯的。音樂作為舞蹈中的話語方式,為舞蹈藝術的呈現提供保障,這個保障就是源于舞蹈的節奏點。節奏點的存在為音樂和肢體的表達提供基礎,使舞蹈藝術中展現出規律性的源點。當然了,并不是節奏點在所有的舞蹈作品中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固定的節奏范式下,自由的對范式進行變化,從而有了多種組合的機會。跟隨著節奏組合的可變性,舞蹈的肢體也隨之來進行創作。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節奏點的聯接,音樂和舞蹈才能夠共同描繪一幅畫面。
音樂在舞蹈藝術中擔任的是舞蹈的話語功能,是因為舞蹈作品所刻畫、描繪的內容需要表演者根據音樂來安排肢體動作的發展。沒有音樂的存在,舞蹈作品在編創中就會出現障礙,沒有音樂的陪襯,舞蹈演員在描繪作品時,也會顯得“力不從心”。嚴格意義上來說,舞蹈的肢體動作是不能夠通過“發聲”的方式來讓觀看者獲取信息,而這時,舞蹈音樂的出現恰好擔當了舞蹈藝術的話語,能夠通過音樂的“語言方式”來訴說舞蹈作品中的內容和情感。可見,音樂對舞蹈藝術更高層次上的表現是必須品。使用不同的音樂話語,來塑造不同的舞蹈風格,成就不同的舞蹈藝術。
二、舞蹈音樂的特性
在舞蹈藝術中使用的音樂與單獨的音樂藝術的特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舞蹈中的音樂是以舞蹈肢體為“服務”對象,從而展現出舞蹈音樂所有的性質:
(一)形與聲的通感
形與聲之間的通感是在肢體上帶來的畫面感和音樂上的聽覺效果之間的互通,通過音樂上的效果和視覺上的畫面的聯接,讓欣賞者在單獨欣賞畫面或者舞蹈音樂時,也能夠獲悉到另一元素的存在。音樂中能勾勒出舞蹈作品的畫面性,肢體中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流動感,這邊是舞蹈藝術中形與聲的通感。只有形和聲之間共通起來,才能夠更完全的表現舞蹈作品的內容。同時,要想完成形與聲的通感,是要通過節奏點的契合。在內、外節奏點的配合上,外部的節奏點擔任的是舞蹈中強弱和速度的“硬性”展示,展現出來節奏性的內容。而內部的節奏點的展現是通過音樂不斷的與肢體相契合的過程來實現的,從而使形與聲完成聯接。
(二)旋律走向形象化
舞蹈中的音樂對形象化的追求,是為了更直觀的表述情感,舞蹈音樂能夠推動欣賞者更具體的看到作品中的形象。在表演中,表情的呈示分為直接表現和間接描繪,舞蹈的創作者和表達者都需要根據舞蹈音樂來找尋到其中的直接表現和間接描繪的關節點,通過不同的處理和意境表達實現作品的傳遞。也就是踏著音樂的旋律、節奏和句點來發展表演者的肢體,用表情、肢體完成點、線、面的勾畫,實現舞蹈中的畫面和形象的表達。舞蹈音樂的旋律在走向形象化的塑造時,讓觀眾能夠感受舞蹈音樂藝術魅力。例如在第六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的《八女投江》,正是通過旋律的形象化來渲染舞蹈中的氛圍和情緒。伴隨著舞蹈的開始,咆哮的風聲呈示了一個壓抑的情緒,而隨后背景中轟隆的槍炮聲立刻交代了場景畫面,演員身著殘破服裝,用“負傷”的肢體動作來展現故事的開始。在真正的舞蹈肢體開始前,旋律就已經描繪了直觀的畫面感。演員的肢體和旋律之間對形象化的追求,使得舞蹈藝術以綜合的面貌展現出來,傳遞給觀眾在動態、靜態兼備的體驗。
(三)鮮明的節奏點
鮮明的節奏點在舞蹈音樂中之所以是其不可少的特性,那是因為:
第一,節奏點的存在更容易成為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橋梁。節奏對音樂來說在動作的支點、速度把控、風格展現等方面都提供基礎,能夠更完整的將畫面、情緒聯接起來。音樂中的節奏是最容易影響欣賞者的內心波動,在這樣的帶動下,欣賞者很容易就進入到表演者所勾勒的情景中,眼神和心理狀態跟隨著舞蹈者的肢體來升華表演效果。此外,舞蹈中情感的跌宕和情緒的變遷都是通過截然不同的節奏點的安排來實現的。在《八女投江》中,女英雄們在急速的音樂中,盡管身體疲憊不堪、內心充滿恐懼,但這卻讓她們緊緊相擁在一起,這時緊張的音樂突然停止,換成了“清新、輕柔”的旋律,在她們的眼中也由恐懼看到了希望。這個從恐懼到希望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節奏點的把控的變化,快速的音樂敲擊變為輕柔的旋律,這便是節奏點擔任的第一個角色。
第二,恰當的節奏點能夠強化舞蹈表現能力。無論是何種類型和地域的舞蹈,其中藝術面貌不同的展現方式就是通過節奏點的不同來實現的,例如在印度的舞蹈中,節奏變化是十分頻繁并且以切分和附點節奏為主,而在華麗的圓舞曲中,通常是以三拍子為主,探戈舞曲同樣也擁有著自己的節奏型,正是這些不同的節奏強化了不同類型的舞蹈藝術的表現能力。
第三,簡潔、鮮明的節奏點更能夠突出舞蹈肢體。舞蹈中的音樂是為了“服務”處于主體地位的肢體動作,多變的音樂旋律和豐富的節奏型對舞蹈畫面的塑造是起到推動作用,但并不能喧賓奪主,在聽覺上過多的吸納欣賞者的目光,這樣一來如何把控舞蹈中音樂的使用情況,是需要有所權衡的。
(四)時間節點上的確定
舞蹈音樂在時間節點上的確定和控制。舞蹈中的音樂發展是與舞蹈表演共同進退的,舞蹈畫面的結束也意味著舞蹈音樂的終止。換言之,舞蹈的表演時間就是舞蹈音樂的呈現時間,這樣的“要求”對舞蹈肢體的表演來說要有所突出、有所提煉,用藝術化的肢體在確定的時間內表現無限的意境和含義。對于舞蹈的創作者來說,舞蹈音樂的選擇和作曲直接影響到舞蹈肢體的安排,從表演的這個角度,舞蹈旋律對形象化的追求,也就是舞蹈藝術的整體升華,盡可能的完整的表現舞蹈作品。盡管在時間的節點上,音樂看似受到了限制,但卻是在節點上發揮作用,幫助舞蹈藝術塑造更好的呈現效果。
三、“聲”對于舞蹈“形”的作用
音樂對于舞蹈而言的話語能力和其中的特性已經清晰的看到,然而“聲”對于舞蹈“形”的作用具體的體現在了表現和創作的過程中:
(一)舞蹈中的“聲”
如果只是觀看舞蹈肢體這個“無聲”的畫面,效果就要單調的多。在渠道中需要“聲”的加入來放大情感和突出動作,缺少音樂,單憑舞蹈肢體在表述內容和抒發情感時就顯得力不從心。音樂這種聽覺上主導的藝術相比繪畫、建筑這些視覺上主導的藝術而言,更容易走向人心,在舞蹈中加入“聲”來助陣,效果可想而知。表演者對每一部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應當伴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每一次的感受都是內心對作品的理解,透過旋律和肢體來展現。在舞蹈中加入“聲”,就像是賦予了舞蹈說話的能力,更容易表現強烈的情感變化和內容描述,這樣直接的話語方式是欣賞者所需要的。由此來在話語上實現情感的溝通,是表演者和欣賞者之間的一條“便捷”之路。
在創作舞蹈和舞蹈音樂時,兩者的創作之間沒有先后順序,而應該是互相對照完成整個舞蹈音樂的創作。由于舞蹈中“形”和“聲”之間是存在著情感、內容和節奏點等共同性的,所以在創作時也需要秉承著一致的方向。在目前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為舞蹈動作編配音樂,也不是選擇“現成”的音樂旋律來設計肢體動作,而應該是這兩種情況的結合,才是現在的舞蹈創作模式。不論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肢體動作,都要求兩者在內容的表現上展現一致性。作曲家和舞蹈編導之間應當是有著密切的練習,用彼此的創作來調動整個舞蹈藝術的呈現效果。舞蹈音樂的運用對舞蹈表現的放大和突出是顯而易見的,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因為有了音樂這樣的“聲”音話語,使得舞蹈肢體更容易接近群眾,為人所知。
(二)“聲”的啟發
舞蹈中的音樂屬于音樂分支下的一種類別,在這種藝術下將動機視作作品的最小組成元素。這是個不完整的音樂元素,不能夠表達出清晰的情感和內容,但卻是作品出發的根源。在舞蹈音樂中同樣如此,將動機作為舞蹈音樂和肢體發展的根源。用這種同一出發點的創作指示,來指引舞蹈中“聲”和“形”的發展路線。實際上,在舞蹈藝術中“聲”和“形”的高度一致也正是因為動機創作的出發。首先,在舞蹈創作中,肢體的發展是建立在由動機發展而來的音樂形象之上,用這種根源屬性相同的方式來表現情感和內容。其次,舞蹈的肢體和音樂形象一樣,都有著元素性的動機思想,而不是機械化的用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的旋律又或者用音樂的旋律來“刻意”配合肢體動作,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該存在互相“遷就”的效果,而是渾然天成,自然生成。再次,通過“聲”的啟發來啟示“形”的編排作為舞蹈創作的范式之一,豐富了過去的創作模式,也同時升華了舞蹈。
縱觀對舞蹈中音樂的探討的情況,盡管音樂對于舞蹈而言十分重要,但難免有人過于強化它的存在感。音樂存在于時間,舞蹈存在于時、空之間,這就決定了音樂和舞蹈之間的聯系的密切性。舞蹈中的“聲”在聽覺上為欣賞者提供色彩,“形”在視覺上為欣賞者提供畫面,兩者的結合才成就了舞蹈藝術,使得舞蹈成為了一門“觀其形,聞其聲”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劉同春.舞以傳情 舞以盡意——論舞蹈藝術的抒情性[J].劇影月報,2005,(04).
[2]李潔.淺談舞蹈的美育功能[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4).
[3]朱紅.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01).
[4]吳祖強.舞蹈音樂的結構及其它[J].舞蹈,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