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惠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原因;策略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關于教學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學思結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使“學”的過程成為“思”的過程呢?這就是孔子的“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問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幾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從小學各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技巧,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下面談談幾點在教學中如何巧妙提問的做法: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動力,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的情趣與活力,并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的、快樂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
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后來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么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并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二、提問應具有藝術性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一定要講究藝術性,否則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師應該從研究學生的心理著眼,在維持提問愿意的前提下,對習題的形式和內容作適當的修正,在提問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能觸及學生情感和意志領域的情境,有意識的把學生引入一種解題的最佳心理狀態,通過心理上的接受,達到提問情境與學生心理情境的共鳴,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發揮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超常發揮,使智力能力發揮最大效度,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原則。也就是說,提問時要旁敲側擊,繞道迂回,生動含蓄,并結合一定的問題情景,喚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的思考。
例如學習了列方程組解題之后,我給出了這樣一個實際情景,在一個商店里,一個顧客和一位售貨員的一段對話。顧客:我買一盒餅干和一袋牛奶。(遞上10元錢)售貨員:本來你用10元錢買一盒餅干是有多余的,但要在買一袋牛奶就少一元錢了。今天我們店在搞優惠活動,所以我給你買的餅干可打八折,兩樣東西請拿好,還找你8角。(一盒餅干的標價是整數元)根據對話內容,你能知道餅干和牛奶的價錢嗎?通過設計這樣的情景,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同時又圓滿解決了問題,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抓住學生思維提問
一堂課要提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該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幾個問題按怎樣的關系組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在課堂提問方式上著力優化。課堂提問方式的優化,才能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這不但能達到理解、鞏固新知識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索,這不但能達到理解、鞏固新知識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比如:學生在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后,可這樣提問:(1)聯系我們過去學的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想一想它們與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異同點?(2)聯系我們前面學過的“分數、除法與比的關系”的知識,誰能用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來說明比的基本性質?這樣提問,不但揭示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而且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僅掌握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又如:學習小數乘法4.38×1.3時,在小數乘以小數法則推導過程中,可這樣提問:(1)這道題被乘數和乘數各有幾位小數?(2)怎樣使被乘數和乘數都變成整數?這時,積會發生什么變化?(3)要使積保持不變,應如何處理積的小數點的位置?(4)你能根據剛才的計算過程,說說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嗎?這四個問題層層深入,不僅能使學生準確地概括出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法則,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四、創造氛圍敢于提問
學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學生之所以不敢提問,是因為沒有把教師和同學當成與他共同探討新知的伙伴。而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學習氛圍。有的學生基礎差,膽子小,要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確實不容易。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先肯定學生敢提出問題的勇氣,而后再啟發、誘導學生提出問題。
課堂中要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允許學生自由發言,鼓勵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此外,教師要采取措施,強化問題的環境:(1)讓學生形成你問我答的好習慣;(2)不懂的知識在學習小組中討論;(3)設立“問題卡”與“問題專欄”,及時地記載在大腦中閃現的問題與靈感,并通過問題的交流,使學生時時處于問題情境的氛圍之中。
總之,提問是一門藝術,需要老師慢慢去經營、去探索,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它,讓它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教師要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孩子在輕松而愉快的教學過程中學到知識和本領,使孩子的思維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琦.“小提問”里有“大學問”——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小學教學參考》,2009年05期
[2]周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初探.《學周刊》,2011年01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下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