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興
【摘 要】每一節歷史課堂教學中,上課老師都會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各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其中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定的史料展現給學生,這一方法有助于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現在雖然有很多歷史老師已經有了運用史料教學這一意識,但老師們在處理史料運用時的方法不同,也自然會導致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程度不同。
【關鍵詞】史料教學;學習目標;有效達成;巧
一、“史料教學”的現狀與分析
在一次“同課異構”的歷史教學活動中,課題是《江南經濟的開發》,在講到“江南經濟的開發”時,三位老師都采用了兩段相同的教學史料,一是《史記》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另一段是《宋書》里對江南地區的一段描述:“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三位老師都想通過這兩段史料來讓學生來“感受江南經濟的開發帶來的變化”,并進而引出“理解江南經濟的開發的影響和意義”,從而順利的達成學生的學習目標。
第一位老師運用這兩段史料時方式是直接運用,不做任何修改,當這兩段文字投放到大屏幕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讀了這一段材料,你們覺得江南的經濟有了什么變化?”兩三分鐘之內,教師里幾乎鴉雀無聲,更沒有學生舉手發言回答,最終老師只好尷尬的邊講解邊自己回答了。
第二位老師同樣運用這兩段材料,不同的是他把文言文直接翻譯成白話文了,老師同一個問題出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在一瞬間就似乎找到了答案,許多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問題,在老師的不斷點頭的過程中,這個難題很輕松地就過去了。
第三位老師也是運用這兩段史料,他雖然也是直接把那兩段文言文史料投放到大屏幕上,但在下面對上面比較難懂的字詞做了相應的注釋,一開始教室還是很寂靜,但很快就有一部分學生開始討論并開始舉手,最后通過老師的點撥,很多學生都能體會到了“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由以前的落后開始變得比較富饒,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分析:
第一位老師運用史料的方法屬于“直接主義”,不加任何修改,直接就用。雖然選擇的史料很精當,但他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學情的把握不夠。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文言文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對他們來說難以理解,因此,不要說對史料的理解,就是里面字詞意思都搞不懂,這又如何讓學生們能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呢?
第二位老師運用史料的方法是屬于“虛無主義”,他把那兩段精彩的史料人為的用純白話文翻譯了一遍,使史料變得不像史料了,雖然讓學生輕松的讀懂了這一段文字,也能積極舉手回答出正確的答案,似乎他們的學習目標順利達到了,但是細想一下,這位老師忽視了在歷史教學中教會學生“理解史實,分析史實,解決史實”的能力,讓學生一部到位的直接獲得他們的學習目標,這種目標的達成不是有效而達成,而是一種“虛假的達成”,這樣在他們的以后獨立學習歷史中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位老師運用史料的方法是“改良主義”,他既沒有原封不動的直接引用兩段原材料,也沒有直接把兩段原史料翻譯成白話文,而是在原文的而旁邊加上重點字解釋,這種做法就顯得非常“巧”,既尊重了史料的原本性、真實性,又減輕了學生們閱讀理解史料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對他們以后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和能力有大大的促進作用。課堂上,學生們通過思考之后積極舉手回答出老師的問題,這種目標的達成才是真正的“有效達成”。
事實證明,教師“巧”用史料教學確實能大大有助于學生有效達成他們的學習目標。
二、如何“巧”用史料教學來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1.史料的選擇要“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在選擇史料的時候,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要緊密聯系課標及課本的要求,既要強調史料選擇的真實性,還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史料要選的“巧”。低年級的可以運用一些通俗易懂、直觀形象的史料,高年級的可以運用一些原始的、第一手的史料。通過這樣的史料學習,學生才能認知歷史、感知歷史,才能增加學生的的歷史感,使學生體會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而有效達到他們的歷史學習目標。比如七年級就可以多運用一些熟悉的圖片、詩詞、名句等史料。
2.對史料的改造要“巧”。
史料選定之后,教師要注意合理的整合和取舍,盡量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來選取最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性的材料作為史料教學的核心設計,對學生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的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簡單的講,就是對選取的史料要進行再加工,既不能改變史料的真實性,也要將史料變成學生們更能接受和認知的臨界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把選用的史料“巧妙”的整合改造。比如有些文獻很有用也很重要,但是過于長,這就需要教師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了。
3.教會學生分析理解史料的方法要“巧”。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更多的是要理解、分析和探討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但前提是我們首先要教會學生能讀懂、理解史料的的方法,如果沒有這個方法的提煉,學生們硬著頭皮被動的“啃”那些史料,想有效達成他們的學習目標卻是很難的。如果我們老師能“巧”用一些方法來指導,這對學生們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方法有很多,比如有“去偽存真法”,我們看中國古代史地圖時,有很多要素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那我們可以教會學生“刪去”一些不重要的要素,突出核心的內容,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有的放矢了。
《課程標準》指出要幫助學生“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能力”。因此,我們的老師在歷史課堂上不僅要用史料教學,還要用心“巧”用史料教學,這樣一定能有助于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橫梁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