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勤
【摘 要】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體內容,更是傳導歷史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題能力的主要途經;在課堂的教學中通過分析學生的學前狀態,學生在歷史方面的發展可能性的評估,整合學生學習歷史的差異,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形成積極高效的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從而全面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高效課堂;學生潛能;主動性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被師生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是師生生命的構成部分。
一、了解學生的經驗、需求和差異
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經驗,需求和學生的差異,分析學生在舊知識學習中所掌握的方法提供的支撐,對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進行估計,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反應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進入課堂前的起始狀態和走出課堂后的終結狀態的發生,從而有利于學生的變化。
二、開發和利用學生本身存在的潛能
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可以開發的潛能,提供每個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使學生的各種潛在能力得以展現。教師制造學習氛圍,使學生充分展現自身的價值,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和提升學生的發展需求,促使學生的潛在發展的可能性轉化成現實發展的確定性。為學生多種發展可能性的實現創設條件和提供平臺。教師不僅要相信學生有可以開發的潛能存在,還要將學生的多種潛在可能視為教學的資源和財富加以開發和利用,把他們身上存在的多種潛在的可能變成現實的發展。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教學中潛在的可能狀態,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三、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推動課堂教學不斷發展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學生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呈現出獨特性,學生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學生的差異越來越來大。我們應把學生置于社會時代、文化背景、生活環境來考查,從學生的各種狀態中做出正確的解讀,以積極的態度去承認差異,唯有對學生個體情況的正確分析,教師才有可能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不同學生已有的基礎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把學生個體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凸顯人的發展價值,有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和提升。
承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推動課堂教學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不可能以同樣的速度,沿著同一路徑到達相同的終點,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人,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教育中的完全趨同是不可能的,它會妨礙相當部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有積極主動地激活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通過教師重組,把差異變成新的共同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根據學生的多種狀態與具體情境,通過多元的互動形式,使資源圍繞課堂教學主題發揮作用,教學實踐活動的豐富、復雜性不僅給教師提供了創造和發展的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挑戰,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獨特的個性,通過對學生具體情況的正確解讀,才有可能在豐富復雜的具體情境中表現出靈活的教學智慧,從而形成智慧靈動的課堂教學。
學生個體的已有經驗和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和學習困難是教師研究學生的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個體差異以及他們在學習潛在的多種可能,設計出師生資源共享和互動靈活的教學過程,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促進不同學生知識和經驗之間的共享和互補。
四、重視學習的主動性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學生的成長是通過主動參與實現的。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成長,但不可以代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積極主動參與,靠反復強化來維持學習活動并產生學習效果,其后果是學習質量降低,并且壓抑學生的發展,學生已有的知識、個體經驗和個體差異等反映的是他們進入新知識學習前的真實狀態,是教學得以展開的基礎性資源。以前課堂教學是沿著教師預設的軌道行進,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走,教師過于重視以符號系統形式保存、積累下來的社會知識,只關注現成知識的傳遞,忽視社會知識的個人化,忽視學生從自己的個人經驗中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斷地提煉抽象形成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生個體的學習的主動性就沒能充分地得到老師的重視,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主動性沒調動起來,緊靠老師在課堂上的獨立講解,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是不會很好地提高的,甚至都不能提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沒有興趣,還談何提高歷史成績?
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體驗,以及自己從實踐中獲取的生活經驗往往被掩蓋在知識概念體系之外。學生很難從自己的個體經驗出發,參與到知識符號背后的實踐活動之中,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便捷。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并將學生的個體經驗作為基礎性資源加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主動性在其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就會創造性地實現目標,形成對人生、世界的豐富認識。
五、放大個體經驗的正面效應
高中學生所具有的個體經驗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比較豐富,但是對于高中歷史課的學習來說,很有可能會產生十分積極的正面效應,也有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歷史教材的具體內容,盡量減少學生的個體經驗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放大學生個體經驗對高中歷史學習的正面效應。這就要求高中的歷史教師應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與個體經驗出發對學生進行教學,為高中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堅實的平臺,為學生新知識的內化提供感性的支撐。在當今時代的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強調學生個體的主體作用,在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對學生已有經驗的解讀和分析,已顯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總之,高中的歷史教師只有注意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已有經驗、個體差異,注意思考學生潛在的多種可能,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存的問題、困難,才有可能在歷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基礎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秦翠姣.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學生主體地位認識[J].中學教學參考,2012(27)
[2]徐仁云.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歷史教學,2003.6
[3]余偉民.歷史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甘肅隴南文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