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慧
【摘 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為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的視角。基于此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應給與學生充分的自由,可采用價值澄清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方式。
【關鍵詞】公民教育;自由;價值澄清法;討論;合作學習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性質”的表述有:“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變化和教材內容的改編中,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課從單一的政治教育走向現代公民教育的軌跡已然明顯。
但是走進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能掩飾高中思想政治課重知識內容和結論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其中的現代公民素質教育的現狀。
那么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該如何實現公民教育呢?我們發現了其與人本主義觀點的許多相通之處,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為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的視角。
一、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應給與學生充分的自由
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在他看來,教育絕不只是提供學生一些事實性的知識,然后考試。教育是有統合目的不斷充實的具有生活意義的成長歷程。為了達成教育目的,教師絕不能采用權威式的教學方式。真正良好的教學設計是,給與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自己去發現屬于他自己的真理和智慧。
比如:在《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學時,尊重學生的要求,我們在班級進行了一次班長選舉,所有的組織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只是輔助指導。由幾位同學組成選舉委員會,從班級各個小組中征集班長候選人的條件和資格,派出同學代表和老師一起制定詳實科學的班長候選人條件并進行公示,由自己推薦和小組推選提出班長候選人名單,候選人競選演講,全班投票,集體唱票,根據票數產生班長。
在整個班長選舉活動中,學生自己組織和全程參與,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選舉更公平有效,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了解了各種選舉方式及其特點,在此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應該怎樣行使選舉權,如何鄭重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學生民主選舉素養的一次提升。
給與學生充分的自由,在活動中學生啟迪了智慧,增進了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公民參與感、責任感。
二、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可采用價值澄清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所提倡的間接取向道德教學,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價值澄清法。采用價值澄清法交學生道德觀念,其目的是在不靠價值灌輸而是通過問題回答及討論方式,鼓勵學生檢討分析自己的行為與信念之間的關系,從而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比如:在《民主決策:做出最佳的選擇》教學時,根據民主決策的相關內容設置了問題串。觀點一:決策是少數精英的事。讓公民參與決策過程,只會干擾決策的形成。觀點二:公民有權知道決策的內容。公民參與決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決策。你贊成哪種決策觀點?說說你的理由。假如你是決策者,你會采取哪種決策方式?你知道公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參與民主決策嗎?
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展開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呈現自己的觀點,不同觀點的碰撞,使學生在對比中認清和分析自己的思維,從而完善自己的價值觀。作為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意義重大,那種“決策與我無關”的想法是公民素養不高的體現。
三、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可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提倡的合作學習,與一般采用的課后作業或練習解題的合作方式不同。而是鼓勵以團體合作方式學習知識與技能。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的教學,其目的不僅希望借此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溝通能力,從而養成其團體精神。
比如:在《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的教學中,由于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就在學生的生活中,所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以班級小組為單位,每組6或者7人,民主選好組長,組長負責制,每個成員都要通過預習教材準備好自己的訪問提綱走訪家庭所在地的村委會或者居委會,組長召集集中后,小組成員集體討論并準備好小組發言的稿件或者PPT準備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為了避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小組發言人名單在發言時間隨機抽取。
采用合作學習教學之設計,其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們在合作的氣氛下獲得更有效的學習,而是進一步借由分工合作的學習經驗,從而培養學生在民主社會中做為健全公民的能力。學生在分工合作的情況下,學習了民主管理的知識和技能,體驗了民主管理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民主實踐中逐步增強和提高了自己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
四、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其他注意事項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教師必先以身作則,率先遵守大家所定的行為規范,不僅對自己的行為說到做到,而且在糾正學生行為時,更須做到絕對公正,在進行公民教育時更應該如此。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學校實施道德教育,不必另外單獨設置學科。單獨設置道德學科,難免會因教條化的教學而產生反效果。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將道德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融會在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健全人格。這其實也就要求我們學校正在實行的全員德育。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趙志毅.公民教育的文化視角[Z].杭州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