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摘要:文學翻譯不僅僅指機械化的文學翻譯活動,其本身是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存在,且離不開譯者審美意識的發揮,屬于一種審美藝術再創造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將自己的審美理念、審美習慣、學識素養、生活經驗以及個性氣質融入到翻譯中,從而內化原文,此后將內化后的原文進行外化,形成了譯文。本文將文學翻譯作為一門獨立的審美活動來考察,重點分析了文學翻譯中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以及影響這一過程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文學翻譯;內化;外化;審美
引言:與其他一般作品翻譯不同,文學翻譯不只是對語言進行翻譯,還是通過內化和外化作用,對文學進行一系列審美再創造的審美活動。譯者在翻譯工作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結合自身的審美理念、習慣以及學識素養等內在要素,對原文進行閱讀和詮釋,這些要素通過內化作用融入原文,然后通過具體的譯文外化表現出來。在研究文學翻譯時,重點把握文學翻譯的內化和外化過程,有助于深刻地認識譯者在翻譯中承擔的責任,理解文學翻譯活動的內涵,把握文學翻譯的本質。
一、文學翻譯的藝術性
文學翻譯的藝術性由翻譯的客體所決定。文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其內容具有未定性,風格不受拘束,飽含了差異化的思想、精神、情感和態度。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譯者是閱讀主體,在閱讀審美活動中持有主觀意識。
文學翻譯過程具有藝術性。譯者對原文進行閱讀和詮釋,也是一個與原文作者的靈魂、思想和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但是這種“共鳴”并不意味著譯者和原文作者對文章涉及到的價值、情感、體驗等要素持有的感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二者的知覺感受、文化素養、情感訴求、人格力量存在著差異,譯者不可能完全獲得和原文作者一樣的感知和體驗,因此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譯者的審美再創造能力會受到自身內在要素的激發,通過對原文的內化和外化,構成了充滿藝術性的翻譯過程。
二、文學翻譯的審美過程
文學翻譯過程中涉及到三個關鍵要素,即原文、譯者以及譯文。原文是翻譯活動的信息載體和出發點,譯者在接收原文信息后進行一系列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在這個過程中,譯者完成了對原文的信息閱讀、理解和詮釋。此后,譯者在信息整合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翻譯技巧、手法,更換原文信息的語言載體,進行信息輸出,并在信息輸出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以保證自己傳達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貼近原文。
通過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譯者在文學翻譯活動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呈現出主觀色彩濃厚的審美傾向,將自身的審美感受、個性氣質、經驗體會轉化成特定的翻譯方式,從而對原文進行不同程度的審美改造,使原文被賦予了帶有譯者風格的個性和思想。
三、文學翻譯中內化和外化過程
無論內化還是外化,都是文學翻譯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都需要通過譯者產生作用,內化和外化的主體都是譯者,內化和外化的基礎是被譯者理解和詮釋的原文。在文學翻譯活動中,內化是譯者獲知和把握原文的關鍵途徑,也是整個翻譯活動最為關鍵的環節;外化是將已經內化了的原文呈現給讀者的過程,可以說是內化的表現形式。基于對文學翻譯內化和外化過程的了解,譯者對原文進行內化和外化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一)主體創造意識
文學藝術的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不同主體進行藝術創造的歷史,文學藝術的總架構離不開社會意識的沉淀與發展,更離不開創作主體的創造力。
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與原作者進行思想交匯的過程,受到內在相關因素的影響,這二者之間不能達到心靈的完全契合。原作者在進行創造時,是憑借自己的主體創造力以及一定的語言藝術對外部客觀世界進行描述、表達,而他所描述或呈現的外部世界并不會受其主觀知覺和感受的影響。原作者創作出的文學作品是可以被再創造或改造的,原文中蘊含著原作者的全部主觀感受和傾向,凝聚著原作者的知識素養和個性特點,包含著原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經過內化和外化后,原文通過譯者的一系列主觀活動,轉化成了譯文,此時的譯文雖然保留了原作者的創作痕跡,但是受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譯文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譯者的深層心理感受和情感體會,反映了譯者的感知能力、經驗、知識與審美相互作用的結果。使這些要素相互聯系并發生作用的基礎是譯者對原文的內容理解、風格把握、闡釋技巧以及表達方法。
(二)審美心理活動
譯者在翻譯中進行的內化過程包括了對文學作品是閱讀和賞鑒活動,這項活動實際上是審美活動,與譯者的審美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文學作品是富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藝術作品,其內容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譯者在閱讀原文時難免會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感染,與自身內心的情感發生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的具體結果一般反映在譯者的譯文中,從這個角度來看,譯者與作品之間進行了一次情感交流。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譯者的審美活動中,作品喚起譯者的情感,但譯者在解讀原文時產生的情感并不完全受原文的拘束。例如,譯者可能會在潛意識里聯系自己的真實情感體驗,發揮一定的想象力,對某些特定的文學藝術形象進行再次解讀和創造。而譯者自身的情感體驗是與譯者的生活閱歷、類似經驗、記憶密切相關的,在鑒賞特定的文學藝術形象時,譯者會調動自身與該形象密切相關的感覺或記憶,從而進入到特定的審美情境中,深刻地去感受,并運用特定的語言加以提煉、表達和闡述。對于那些缺乏相關閱歷和情感體驗的譯者,一般都難以完美地呈現該文學藝術形象,其表達也缺乏一定的感染力,在審美過程中的再創造效果會大打折扣。
結束語:盡管文學翻譯活動要求譯者盡最大可能還原原作者的情感、態度和思想,但是受到人的主觀創造力和審美心理活動的影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無可避免地對原文進行一定程度的審美再創造。其具體表現是對原文的內化,以及將內化了的原文轉化成譯文,在這兩個過程中,譯者本身的感覺、經驗、性格、知識素養、文化內涵,連同內心的深層次情感、價值取向等都會參與到審美藝術活動中,發揮了譯者的創造性,對文學翻譯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謝華.翻譯美學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2]黨爭勝.從翻譯美學看文學翻譯審美再現的三個原則[J].外語教學,2010(03)
[3]胡慧.美學視域下的文學翻譯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