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福英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受教育者吸納、認同,從而導航他們的思想,傳統的顯性教育模式下引發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嚴重的網絡好奇心等導致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正面臨著諸多思想困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建設和提倡模范教育就成為解開學生思想疑惑的一把鑰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學生 思想困境
“所有的歷史編纂學家,主要是18世紀以來的歷史編纂學家所共有的這種歷史觀,必然會碰到這樣一種現象: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1]眾所周知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而最難把握的便是人的思維,即思想。思想不僅可以理解為人的認識、活動過程和成果,即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而且可以歸結為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的全部面貌總是表現為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而思想總是先于行為,指導著行為,當然一定的行為表現也總是思想的結果,即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便有什么樣的行為和結果。走出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困境對于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迫在眉睫。
一:思想困境內涵初探
所謂困境,顧名思義即困難的處境,這種處境使我們陷入一種被動的無能為力的狀態,而且這種狀態是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思想困境當然是指我們在思想上所存在的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是觀念的異化,是一種觀念被另一種觀念束縛。人存在的外部環境和條件都會造成人的種種困境,如生活困境、工作困境、學習困境、情感困境、人際交往困境、心理困境、思想困境等等,這里主要討論高校學生所面臨的思想困境。比如當前高校學生中最嚴重和最普遍的思想頹廢異化,意志消沉彷徨,思想麻木冷漠,理想信念缺失等等,正是由于這些思想上的困境才導致了當前高校成了學生口中的兩種極端地方:一是理想者追求夢想的天堂,二是頹廢者滋生墮落的溫床。
二:思想困境原因初探
當社會的變遷引起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時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尤其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高校是社會變遷的前沿,是社會變革和思想交鋒的主陣地,學生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助推手,高校學生的思想困境必然會引起整個學校和社會的沉寂和凝固,因此對其原因和對策的探索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顯性教育下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嚴重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是通過直接的、有計劃地、有步驟的顯性方式,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明確,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教育計劃、教育比較規范。”[2]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實踐活動早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做人的思想觀念的工作[3],不論是從橫向的以你為中心的所有不分男女老少,還是縱向的從古至今甚至是對于每個個體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著這一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學生的一個“吐故納新”的途徑,高等學校也只是他們獲取新思想、新觀念的一個環境。從文化水平上講,大學生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經過十多年的學習,儲備了比較寬泛的知識量,在加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更為早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因此,他們對于已經接受或是正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己特有的觀點和看法,但是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失衡時,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和困惑都會毫無保留的自然的暴露出來。
由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灌輸、說教,是一種單向性的教育理念,教育者不自覺的在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受教育者成了完全被動與理應屈從的承受者,導致教育者的過度權威化和教育過程中民主等氛圍缺失,學生懷疑和批判精神的自由發展受到扼制”。[4]高校學生在其思想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會受到他所接觸到的各種人和物的影響,學校和老師都是思想觀念改變的“雙向器”,充分強調自由全面發展的現代社會必須樹立互動性教育理念。學校始終是社會思潮的前沿,一直以來,學校一貫采用的灌輸式和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早已使學生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受教者從小就一直被灌輸、說教著,再加上學科內容的單一重復使得部分學生相當反感,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容易選擇接受其他學科的教育。絕大多數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純理論性的學科,是一門非常枯燥乏味的學科,總是把自己已有的思想觀念強制性的施加于受教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洗腦”的過程,說教的過程。
(二)、價值觀念多元化
價值觀作為我們行為的指南是我們思想最直接的表達。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改革開放的全方位日益擴大,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突飛猛進,不同歷史文明的文化價值的交相輝映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這些都將全世界人民置于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尤其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加深、擴大,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政治的民主與開明,社會更加開放和寬容,全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深入人心人們暢所欲言的平臺更加廣闊,心中的一切想法和觀點都會肆無忌憚的脫口而出。文化的輸出交流與思想的碰撞交鋒總是雙向的,我們在傳播我們自身文化和價值觀的同時也被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所影響著。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淺層涉入和認同,自身修養匱乏,艱苦奮斗意識薄弱,拋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反而在生活上和觀念上滋生了盲目攀比,怕苦、怕臟、怕累,言談舉止輕浮,這些都與我們時代的發展不相協調。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高校是社會思潮的發源地和主戰場,高校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與社會思潮敏感性,使得他們成為思想交鋒最活躍的主體,當然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更是頻繁接觸和融合。不可否認高校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功偉績,但是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仍然存在思想觀念的問題,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在傾斜、扭曲,被金錢和利益蒙蔽,存在著多元化傾向,在價值取向上更是功利化、實用化,社會責任感缺失,個人素質不足和社會公德匱乏,道德品質、民族氣節、民族情感、敬情重義、知恥明志、厚仁貴和、誠信奉公等通通拋之腦后。而我們傳統的主流的文化價值正在遭受沖擊和腐蝕,這些所有的不文明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破窗理論,而對社會環境造成極大影響[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信息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樣化發展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和選擇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觀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思想表現出層次性,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里所有人都圍著他們轉,從小就被視為中心寵著,溺愛,個人主義、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傾向尤為明顯,又正是因為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只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在望子成龍的期望下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極其極端,只要在孩子認真學習的前提下可以滿足其諸多無理要求。因此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變得自私、偏執、心里異常率偏高,再加上西方普世價值的洗滌,似乎也為自己的所有思想和價值觀的“脫軌”找到了自認為合理的理論依據。
(三)、網絡好奇心重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動著整個社會和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的滲入是無孔不入,隨時打開首頁都會有一些吸人眼球的信息擺在主頁。如果說高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城堡,那么網絡便是這城堡中的國王,我們當然不可否認互聯網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所帶來的快捷與便利,正是由于網絡的重要性,電腦、網絡才會如此的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網絡最大的特點便是開放性和虛擬性,再加上大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常常會不自覺的進入到網頁,對于自控力較強的學生來講危害就相對較小,但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面對網絡的尋隙滋事、挑釁鬧事等不文明行為是無力招架甚至誤入歧途的。為了賺取眼球和博取收視率,網絡工作者無所不用其極的誘惑著一些好奇心強的大學生沉溺于虛擬世界而迷失自我,色情、暴力、婚外戀、一夜情、吸毒販毒等網絡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最主要的內容,任何時期任何場所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過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太過顯性,教育者直接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響,要么是強塞硬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就是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照搬照抄,而且通常以授課、開會或面提耳命的方式進行。教育者總是帶有自己濃厚的主觀思想觀念和色彩實現以理服人,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于是與顯性相對應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倍受青睞。
三:思想困境對策初探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建設
“行成于思毀于隨,業精于勤荒于嬉”。在學生的受教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放任的思考。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受教育者的受教狀態的自然性、無意識性。在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終都是被明確賦予了“受教育者”的角色,必須接受主體意識,時間久了受教育者就會產生主觀的排斥從而導致其緊閉心門的現象,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的過程中受教者與教育者是平等的,因為這種教育模式總是在一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載體中進行的。這些文化載體包括宗教、哲學、藝術、道德、倫理、理想、信念、音樂、繪畫、戲劇、影視、網絡、書籍等等都能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相伴相隨,不能離開文化的智慧臍帶。”[7]文化是思想觀念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總是處于一定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之中,而營造這種環境和氛圍需要文化載體的建設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開放的、平等的,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變高校學生思想觀念必須建設和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多局面的深入到文化載體中,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8]文化載體建設中更要重視網絡載體的建設,使學生在瀏覽網絡信息的同時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平臺,滲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自覺的轉變思想觀念,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倡模范教育
模范教育就是人們在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思想道德模范的感染、熏陶,以喚醒受教育者的內心共鳴,從而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觀念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模范教育較之之前的說教式或灌輸式等顯性教育更加生動、形象,因為它有活生生的例子和最具說服力的事跡,用于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教育,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就寫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教育者在古代就懂得引導人們用先進的思想—模范教育來進行自我反省、對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用標桿的言行來影響、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倡導道德模范教育,道德模范是廣大師生的榜樣,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營造全校學習先進、崇尚模范的良好風尚和氛圍。古人說過,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善于鑒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以學習模范的環境去激發受教育者的贊嘆、敬佩、景仰等情感來教育對象、感染對象,轉變目前部分高校學生思想觀,并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人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思想是支配人行為的主觀源泉,思想總是先于行動。從古至今,無數的道德模范向我們昭示其思想境界。學生通過認識和學習不同歷史時期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情感得以熏陶,內心得以震撼,思想得以升華。心理學家韋恩·卡肖認為“許多東西實際上是我們通過觀察他人學到的,別人的修養和行為導致了理想的結果時,我們便會去效仿他們,模范的行為常常充當一種導致正確行為的誘因。”因此,采用含蓄、隱蔽的模范式教育是進行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頁.
[2][4]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6] 孫正林.《當代大學生主題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 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