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咸龍
摘要:兩淮鹽區在清代鹽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鹽場作為基層的鹽務組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政府對兩淮鹽場的治理十分重視。本文結合文獻記錄和今人著作,簡單介紹兩淮鹽場的管理機構、場區分布、食鹽生產和賑災救濟方面的情況。試探索鹽場在鹽務管理中的作用。
關鍵詞:清代;兩淮鹽場 ;鹽務;基層機構
鹽,乃百味之首,不僅是人們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而且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所以說,鹽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社會需求量極大,消費彈性極小。在古代,商品經濟比較落后,鹽鐵茶酒是少數幾項大宗交易商品,而且這些商品都曾實行專賣,鹽是其中實行專賣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經濟影響最大的品種。
在中國古代社會,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專賣商品,是一種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商品,鹽業與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都有著直接的緊密的聯系。歷代封建統治者對鹽的重視程度很高,多對鹽業進行了系統而嚴密的管理。政府控制了鹽,就能保證財政收入,也能防私商囤積居奇,從而保持社會穩定。在封建社會,鹽課是政府僅次于田賦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有時占國家財政收人之半。因為鹽課是政府的重要財源,所以清代對產鹽區格外重視。在康乾盛世之時,兩淮鹽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
由于兩淮鹽業在國家財政收人中的重要地位,歷來清代政府對兩淮鹽業的制度政策和管理狀況都非常重視。兩淮的鹽務管理部門的機構設置是十分復雜的,其規模非常龐大,且不斷變化。清政府在兩淮設鹽政1人,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1人,通、泰、淮鹽運分司各設運判1人,30所鹽場各設鹽課司大使1人。 每個鹽課司之下又設置團灶組織,設有總催若干名。此外,鹽運使還設有屬官管理鹽務,有鹽運司運同、運副、運判、監摯同知、批驗所大使、庫大使等。由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鹽務管理系統:鹽政—鹽運司—分司—鹽場—團灶—鹽戶。總之,清政府通過各種鹽務機構和官員來加強對鹽課的征收,對鹽戶的管理。而鹽場是最基層的鹽務組織。
清代的兩淮地區,鹽場連片,亭灶星布。“兩淮運司鹽場東北臨海,南界海門通州,西抵如皋泰州興化。清代兩淮鹽場,位于今江蘇省東部海濱,介于長江口與膠東半島南端之間。以淮河為界,分淮南和淮北兩地,并細分為23場。淮南鹽場在泰州和通州設分司,統一管轄鹽場。淮北鹽場原在淮安設有分司管轄鹽場,但來被移到了海州。淮北鹽場清初有莞瀆、臨洪、興莊、徐瀆、板浦、中正6個鹽場,清末合并后為中正、板浦、臨興3個鹽場。
鹽場不是簡單的生產鹽的基地,也不是正式行政區域,而是以鹽產與鹽課征收為中心設置的特殊行政區域。在清代,兩淮二十三個鹽場,每個鹽場設有一個鹽課司,設大使1名。為輔助鹽課司,每個鹽課司之下還設置了團灶組織,每團里設有總催。團灶組織的結構與州縣的里甲組織相似,鹽場的總催相當于州縣的里長。總催的職責,主要是以督催灶丁完納鹽課。每個鹽場都有一定的生產區域,管轄若干家灶戶。土地是灶戶的最基本生產資料,盤鍬和蕩草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在清代,灶民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由于鹽課繁重,產鹽勞動艱辛,鹽場的灶戶生活十分悲苦。
“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解字》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也就是說,鹵需要經過加工才能為鹽,鹽場是鹽的直接獲取基地。兩淮鹽場生產鹽的方法是怎么樣的呢?兩淮所產的鹽是海鹽,歷史上有“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之說。煎和曬,這就是當時海鹽生產的兩種主要方式。“惟煎有淋鹵曬灰伏火之節”。清代淮南煎鹽,繼承前朝舊法,分為曬灰取鹵,淋鹵、試鹵、煎煮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嚴格執行,才能生產出鹽。淮北曬鹽法與淮南煎煮法有相似之處,“或如淮南置亭場曬淋之法”,“或在含鹽量較大的潮灘上筑土曬干,然后將土舀入土池,曬實汲水如淋灰之法淋土。再建磚石壘砌的大曬池,將土池或鹵池內所積累的鹵水在曬池內曬,辰時上鹵至申時就可以將所結鹽掃集,不用煎煮即可得鹽。”首先,兩淮各鹽場的產量頗不穩定,時盛時衰。丁溪場的產量忽高忽低尤為明顯。嘉慶七年的兩淮鹽區總產量是道光六年總產量的兩倍還要多。“鹽其成育雖由于人實本于天”,鹽場大都還是靠天吃飯。其次,各個鹽場之間的產量也大不一樣。安豐場和伍佑場的產量一直穩居前列,而廟灣場和劉莊場的產量一直排名靠后。嘉慶七年,安豐鹽場的產量是廟灣的41倍還要多。最后,雖然每年各個鹽場的產量有增有減,但是大都是呈現下降趨勢的。梁垛場尤為明顯,其宣統二年的鹽產量只有嘉慶七年鹽產量的十分之一。
古代的兩淮自然災害十分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在乾隆統治的六十年中,兩淮地區的鹽場就發生自然災害32起。自然災害的類型為旱災、澇災,以水災最為嚴重,有25起。”這些自然災害不但造成了鹽場生產和財產的損失,甚至奪取灶戶的生命。清政府為了穩定淮鹽生產、保證鹽課收入,經常關注鹽場的受災情況和鹽民的生存。“兩淮鹽政準泰奏、淮北各鹽場蕩地鹽池。盡被水淹。灶戶停掃。一面委員查勘安撫。一面令運司籌撥銀米。速飭分司等查明災灶。先行賑恤。”清政府深知鹽場生產的重要性,注意幫助災后鹽場恢復生產。“賑貸兩淮通、泰、淮、三分司所屬鹽場、本年被旱灶戶。”甚至當米價昂貴時,朝廷也會救濟,維持鹽場穩定。“又奏。淮安、泰州、通州分司所屬鹽場。米價昂貴。窮灶艱食。臣于淮揚賑糧內劃撥三萬石以備各場平糶。得旨。所奏俱悉。”總之,清代政府十分關注兩淮鹽場,賑濟災荒對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維護兩淮海鹽的生產的正常進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自1128年黃河奪淮以來,黃河所挾帶的大量泥沙在沿海堆積,致使海岸迅速東遷,這對兩淮鹽場影響甚大。“淮南因海勢東遷,鹵氣漸淡,石港、劉莊等場產鹽既少,金沙場且不出鹽。若淮北三場,離海近,鹵氣尚厚……”隨著海岸外伸,尤其是淮南一帶鹽場、亭、灶,潮汐不至,大大小小的鹽場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有些鹽場被裁汰合并。清初淮南鹽場之設沿襲明末,至雍正十三年裁汰白駒場歸并草堰場、馬塘場歸并石港場;乾隆元年裁汰余中場歸并余西場;乾隆三十三年裁汰小海場歸并丁溪場,乾隆三十四年裁汰西亭場歸并金沙場。有些鹽場被開墾。清初,雖有鹽法禁墾,但當灶地陷于荒廢時,灶民便零星開墾。到后來,鹽場荒地開墾越來越多,甚至占用草蕩地開墾。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興,伍佑兩場首先放墾。政府正式承認了鹽場開墾的合法化。更多的鹽場,隨著鹽業、商業及其它經濟活動的發展,發展成為較有規模的城鎮。主要有海安、白駒、草堰、東臺、安豐、拼茶、海門等等。
兩淮鹽業生產歷史悠久,自西漢吳王劉濞煮海為鹽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代王朝無不以專賣、重稅的理財手段,對兩淮食鹽的生產、販運、銷售加以嚴格控制。兩淮的鹽場作為統治者治理兩淮鹽務的最基層的機構,直接對灶戶的生產和生活進行管理,將基層的各種鹽務納入政府的控制和監督之下。兩淮鹽場治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淮鹽的生產,鹽賦的收入,和社會的穩定。故而,清代的統治者對兩淮鹽場的治理就特別重視了。
參考文獻:
[1] 張榮生:古代淮南鹽區的鹽務管理,鹽業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26頁。
[2](明)史起蜇:《兩淮鹽法志》卷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74 冊,第 185 頁,齊魯書社,1996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