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婷 王云
摘 要:面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環境,如何抓住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轉移的發展機遇,以開放促轉型,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加快發展內陸型經濟是山西等內陸型地區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課題。文章利用SWOT方法對山西開放型經濟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對外開放 轉型發展 戰略格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054-02
開放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根本動力,以開放促發展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理念。對于山西這樣一個典型的內陸資源型省份而言,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山西產業發展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消失,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帶來的成本性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弱化,只有不斷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才能增強區域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健康快速發展。
一、山西開放型經濟的現實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現。開放型經濟對于推動山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縮小與其他省份發展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開放型經濟可以打破資源稟賦限制。從現有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來看,山西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成本和代價的,可持續性較差。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獲取范圍更廣、數量更多的資源供給,并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從而有效克服山西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資源短缺、要素不足等問題的制約,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支撐條件。其次,開放型經濟可以促進產業結構提升。開放經濟可以給山西發展帶來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再次,開放型經濟可以打破區域市場限制,為山西產業發展進入省外其他市場提供了機遇,促進企業發展壯大。因此,山西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尋求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增長路徑。
二、山西發展開放型經濟面臨的形勢分析
山西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省份,開放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對外開放不夠仍是全省經濟發展的短板。近年來,山西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方位實施開放引進戰略,使開放型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
(一)優勢分析
山西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及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具有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良好經濟社會基礎。
1.資源優勢。山西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地下聚寶盆”和“華夏文明搖籃”的美稱,不論地下資源還是地上資源都具有十分巨大的開發價值。山西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種類繁多,其中煤炭資源查明儲量2664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22.6%,鋁土儲量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總儲量的35.9%,其它如銅礦、鐵礦、金礦等資源也都在全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山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它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山環水繞,地貌多樣,形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色,戰爭時期也留下了眾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遺跡,歷史文明、自然美景、革命史跡共同構成了山西豐富的旅游資源。
2.產業優勢。十二五時期,山西提出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據統計,2013年全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20.83%提高到69.3%。其中,機電產品進出口同比增長11.5%,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同比增長25.7%,出口商品結構顯著改善。在市場多元化方面,組織企業參加了廣交會、華交會、亞歐博覽會、東盟博覽會、中東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國內外展會,進一步鞏固了傳統市場,開拓了新興市場。
3.區位優勢。山西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在新的區域經濟格局下,山西可借助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承擔起全國經濟發展梯度轉移過程中“承東啟西”的大任,發展成為環渤海經濟區的物質保障基地,通過互惠互利的“雙贏”合作,促使山西產業結構實現有效調整和升級。同時,山西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為全省實施對外開放提供了有效、便捷的交通條件。
4.環境優勢。近年來,山西在加強硬環境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優化軟環境,逐步形成了盼發展、謀發展,創新求變的人文環境。具體工作上,自行政許可法實施以來,山西按照“應減必減、能減必減、能合則合、能放則放”的原則,多次取消和調整行政許可項目,打造良好的政務環境。積極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誠實的信用環境。推進城鄉生態化建設,城鄉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持續改善,污染嚴重、生態惡化的形象得到轉變,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劣勢分析
山西開放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由于受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影響較大等原因,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1.進出口總量不足。近年來,山西外貿總量和結構不斷優化,但基礎并不穩固。2013年山西進出口總值為158億美元,是廣東的1.45%、江蘇的2.87%、浙江的4.7%、山東的5.91%。僅占全國的0.38%,進出口增幅為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梢?,由于山西進出口基數低,規模小,對外貿易對全省經濟的拉動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外貿結構欠優。山西外貿結構初級化問題突出,增長基礎不牢。山西的出口商品結構欠優,經營主體較少較弱較小,貿易方式比較單一。出口市場一直集中在傳統市場,在全省出口商品結構中,仍以資源型商品為主,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仍嚴重不足。出口市場地區結構相對集中,山西對日、韓、美、歐盟部分國家出口的比重偏高。裝備技術進口嚴重滯后,進口設備和技術消化吸收能力較差。企業的科技創新和市場營銷能力較弱,核心競爭力不強。
3.利用外資規模較小。2013年山西實際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僅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2.13%,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2.4%,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較,利用外資存在著較大差距。2013年山西實際利用外資額僅為河南的20.88%,安徽的26.29%,湖南的32.30%,江西的37.21%,湖北的40.80%。同時,山西利用外資增長很不穩定,從2001年至今實際利用外資額出現過三次負增長,另有三次增長幅度超過180%,這種大起大落對山西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尤為不利。
4.開發區輻射作用不強。全國現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568家,總規劃面積9946平方公里,平均每個省53家,規劃面積320平方公里,但山西僅有開發區25家,總規劃面積158平方公里,尚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從工業增加值比重看,山西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僅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12.4%,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各省的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72%、42%、70%、51%,與兄弟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明顯。
(三)發展機遇
1.從政策機遇來看,國家確定山西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山西擁有了更多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空間。隨著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先行先試政策落地,必將帶來巨大的“制度紅利”和發展活力,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營造更加有利的體制機制環境。
2.從區域合作來看,當前,優質生產要素正在加速向中部匯集,基礎設施建設、戰略帶動性轉型項目,已經積累的發展勢能正轉化為現實發展力。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能源資源省份,山西已站在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原經濟區、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等全面啟動,諸多國家層面區域發展戰略為山西在區域合作中爭取更多先機創造了條件。
3.從發展基礎來看,黨的十八大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新的動員令。作為內陸資源型地區,面對全國各地競相發展的勢頭,山西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一大批轉型轉產項目的落地達產,全省經濟總量和地方財力穩步提升,發展后勁和協調性顯著增強,初步形成了自覺轉型、全面轉型、深度轉型的良好局面,為開放型經濟奠定了難得的發展基礎。
(四)面臨挑戰
1.從地域來看,山西開放時序與沿海地區存在落差。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一大批不同級別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保稅區、加工貿易區,基本經歷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陸省會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的開放時序。山西要追趕沿海省份、填平開放落差,客觀上也確實需要時間。
2.從企業來看,山西企業“走出去”受多重因素制約。除資金外,企業在面臨國際化經營中,對國別市場、產業投資環境了解不夠,國際市場信息的雙向交流機制還未有效建立起來;企業缺乏對目的國法律體制及市場風險、政治風險的了解和有效的應對機制;對外投資保險、擔保體制不配套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也是影響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
3.從要素來看,山西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不僅依賴基礎設施、資金項目等硬條件,更依賴人才等軟實力條件。目前,與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熟悉國際一般通行規則、特別是資本市場運作規律的黨政人才和企業家人才仍然不足,還有高素質企業管理人才、科技研發人才以及金融、財會、法律、咨詢等專業人才明顯不足,另外,技能人才規模和結構也不能完全滿足新興產業發展需求。
三、山西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戰略與實施重點
對于山西這樣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省份而言,產業發展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消失,要增強區域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健康快速發展,必須不斷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加強與國內外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在空間上形成沿海、沿邊和內陸開放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的戰略格局。
(一)山西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
山西開放型經濟發展,應堅持對外開放與深化改革相結合,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全面發展相結合,著力推進對外交流合作,促進互利共贏;著力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開放的保障能力;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城鄉融合和社會穩定,為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完善區域開放格局探索新路徑。
(二)山西開放型經濟實施重點
根據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在新的國際國內發展條件下,山西實施開放型經濟的戰略定位是中西部對外開放的戰略高地、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點、國家重要的立體式能源中心、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實施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深度參與區域合作。對于地處內陸的山西而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必須高度重視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對于國內區域合作,應利用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發揮中部論壇和中部博覽會等平臺作用,進一步密切與中部地區的經濟合作,加快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合作,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拓展國內區域合作深度。對于國際區域合作,應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模式,深化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務實合作,拓寬交流領域,豐富交流內容。
2.“擴量”與“提質”并重。優化對外貿易結構,鼓勵企業進口山西經濟發展急需的成套設備、先進技術和重要原材料,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加快推動東部沿海加工貿易企業向山西轉移,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服務貿易規模躍升,立足山西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實施服務貿易躍升工程,重點開發文化產品項目,擴大文化出口成交額。提高利用外資規模及質量,引導外資擴大第一、三產業投資項目比重,投資新興產業項目。
3.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招商引資能在國內外更廣范圍內吸引資金、技術、人才,是增強轉型發展的動力源泉。強化招商引資工作,首先要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組織引導,抓緊研究制定與轉型發展相適應的招商引資規劃。其次要搭建靈活多樣招商平臺,通過平臺宣傳推介山西,做好各類轉型投資項目對接。同時還要擴大招商引資規模,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力爭通過大企業、大項目的引進帶動新產業、新集群的快速發展。
4.提升產業承接能力。探索與沿海共建產業園區,以園區為載體提升山西產業承接能力。與沿海開放省份合作建設內陸異地園區,爭取共建區成為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和對方招商引資的“第二落點”。共建區招商引資項目收益由合作各方按協商比例分享。試行園區托管模式。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選擇部分新建或整合原有園區,將其開發運營權全權托管給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提升園區品質,為承接高新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 易小光.內陸城市開放路徑探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2] 程健,張義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視野下內陸開放模式的困局與創新[J].工業技術經濟,2013(08)
[3] 唐智敏,陳福生.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戰略變化與內陸區域發展路徑選擇[J].理論導報,2010(04)
[4] 黃樺.新形勢下山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問題,2012(12)
[5] 郝美彥,鄭潔,王亞麗.山西省外貿結構現狀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14(06)
[6] 劉傳巖.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
[7] 隋強.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2009-05-11
[8] 陳德銘.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N].人民日報,2012-12-04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