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英
摘 要:正確的企業社會責任導向和實踐方式可以給全社會帶來持續的福利增進,甚至積極的社會變革。文章基于供應鏈視角,提出了以自組織的思想和方法履行社會責任的觀點,指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形成自組織,加強競爭和協同,明確漲落因素,可以促進供應鏈較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關鍵詞:供應鏈 企業社會責任 自組織 前提 實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83-02
一、問題的提出
正確的企業社會責任導向和實踐方式可以給全社會帶來持續的福利增進,甚至積極的社會變革。相反,錯誤的企業社會責任認知和踐行模式則可能使社會發展陷入混亂甚至倒退,對全社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當前,在涌現大批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的同時,仍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引發不良社會責任事件,造成惡劣影響和巨大損失。
為此,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制裁和加強監管力度,社會利用各種媒介進行聲討與譴責,消費者對相關企業的產品予以離棄。然而,喪失倫理、危害社會、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事件卻仍屢屢重現,可見政府的干預、輿論的監督、民眾的指責,并沒有轉化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更沒有形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良性機制。不難發現,現實中,很多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往往是單獨進行的,與上下游企業在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履行哪些社會責任和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上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和實踐,導致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各自不戰,各自為戰,各自亂戰,互不關聯,形成了現實中“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被動局面。因此,有必要從供應鏈視角探索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問題。
在供應鏈中,無論供應商、生產商,還是經銷商漠視、踐踏社會責任,都將波及整個供應鏈的利益。這種局面的形成,癥結在于供應鏈上的企業以各自利潤最大化為追求,在履行社會責任中沒有系統協同意識,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博弈中過于關注自身利益,對履責成本的分擔、履責產生利益的分享以及不履責的風險和危害沒有深刻的認識,對如何自動自發、有序地履行社會責任缺乏系統的管理。
因此,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思想和方法,以供應鏈中節點企業所組成的系統為基礎,深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而非從單體企業的狹窄視角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以期解決現實中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無關聯、無互動、無協同的亂象,使企業不僅重視自己的社會責任,還須更多關注與供應鏈上的其它企業共同履行社會責任,共同承擔履責的成本,分散履責的風險,分享履責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以供應鏈為基礎,基于自組織視角對如何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概念界定
(一)供應鏈
供應鏈是以某一企業為核心(一般為制造商),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通過貫穿其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通過加工制造形成最終產品,并經由銷售網絡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鏈條。
(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
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指在由供應商、生產商和經銷商組成的供應鏈中,各企業以遵紀守法為前提運營,立足于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對其社會責任行為負責,每個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貢獻都有益于整個供應鏈。
(三)自組織
1.自組織。如果通過接受外部干預、指令而形成組織,稱為他組織;如果沒有受到外部干預、指令,各子系統或個體通過相互默契,共同遵循某種規則,進而相互協調,分工協作,自動自發地實現有序結構,稱為自組織。
2.自組織理論。自組織理論是以研究自組織現象為研究對象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基本思想和理論核心是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耗散結構深刻地揭示了自組織現象形成的環境與產生條件;協同學較多地涉及了自組織形成的內部機制。
(四)供應鏈自組織履行社會責任
供應鏈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中,自動自發地、有序地履行社會責任,各企業樹立競爭、協同履行社會責任的觀念,摒棄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念,避免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各自為戰,互不關聯,建立良性的互動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共享信息和利潤,共擔風險和壓力,以系統化的思維履行各種社會責任,獲取社會認可,贏得消費者滿意,增強供應鏈系統的競爭力,構建和諧社會。
三、供應鏈自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
供應鏈能否形成自組織,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取決于是否具備以下四個基本條件。
(一)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中的開放性
供應鏈開放性是其形成自組織的必要條件。供應鏈包括供應商、生產商和經銷商,它們各自由若干員工、生產資料、資金、技術、產品等要素組成,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時,與外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形成耗散結構的過程需要持續地依賴從外界輸入的各種物質、能量和信息,否則鏈條將會衰退、瓦解甚至崩潰,由此表明了供應鏈的開放性。
(二)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中遠離平衡態
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中的遠離平衡態意味著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在類別、質或量上表現出的差異性,這樣將促進系統有序結構的形成。
各企業所履行經濟責任的范圍、數量、用工數量差別較大;各企業對法律法規、行業規范的認識程度不同,更多地表現在各自的實踐之中;有的企業承擔了較多的倫理責任,而規模小、實力差的節點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投入要縮減很多;各企業在社會捐贈、扶危濟困、教育事業投入、社區建設等方面表現不同。
(三)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中各企業間具有非線性相互作用
供應鏈社會責任的履行一般圍繞核心企業進行,核心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發揮的作用對其它節點企業的影響絕非線性,而會出現協同效應,提升整個系統的社會責任績效。如生產商對供應商用工制度的監督和約束,其作用有時遠遠大于政府和媒體的監督;經銷商對產品質量的苛刻,也會大力促進整個供應鏈系統各環節對產品質量提高的要求。因此,供應鏈系統履行社會責任中,節點企業之間存在明顯的非線性作用。
(四)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漲落
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時遠離平衡態,是否存在漲落對系統有序非常重要。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受到許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持續作用,達到某一臨界點時,來自外部或內部因素引起的漲落就有可能借助非線性作用,被放大為巨漲落,從而誘使供應鏈走向有序的新的結構。具體表現在: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健全,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強和持續,媒體監督力量的強大和持久,都可能幫助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逐步有序化。漲落貫穿于系統,存在于履行社會責任的每個環節與空間,且通過漲落使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構和功能不斷得到調適,進而推動供應鏈逐步形成自組織。
綜上所述,供應鏈具備形成耗散結構履行社會責任的幾個基本條件,即供應鏈具有開放性、遠離平衡態、具有非線性相互作用和存在漲落,它們是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時實現自組織的前提和保證。
四、供應鏈自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
(一)樹立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以其作為統領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的綱領
通過對研究的總結和提煉,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宏觀背景下,必須構建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作為現代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指針。首先,供應鏈系統的各節點企業應堅持企業行為促進社會資源的更優配置,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福利;其次,應堅持以人為本,有效管理本企業運營對供應鏈系統的影響,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最后,切實提升各節點企業運營透明度,獲取彼此之間的信任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利益認同。
(二)強化系統意識,以供應鏈思想履行社會責任
在當前的經濟、社會背景下,單體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加強供應鏈的社會責任管理與決策。因此,需要深化與拓展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促進供應鏈企業良性競爭,供應鏈企業應遵循基本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規范,遵循社會責任守則。同時,提升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一致性,建立戰略合作模式,摒棄被迫合作、偽合作模式中動力缺乏的狀況。
(三)強化自組織意識,創造供應鏈自組織形成的基本條件
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供應鏈各企業自組織的形成可以使社會責任狀況由無序到有序,徹底擺脫“自掃門前雪”、互不關聯的狀況。各企業應創造條件,具備開放性、企業間非的線性相互作用、遠離平衡態和存在漲落,奠定自組織形成的基本條件。
(四)保持競爭,強化協同,增強自組織演化的動力
各企業保持適度的競爭和高度的協同,將增強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時實現自組織演化的動力。在競爭中,各企業要走出一次博弈的“囚徒困境”,形成長期、戰略性的博弈關系;核心企業要主動釋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信號,使節點企業認可其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重視企業聲譽,提高履行社會責任的意愿和主動性,改進社會責任績效。同時,應強化信息協同、信任協同、資源協同和分配協同。要實現社會責任信息的共享,增加信息協同度,提高節點企業間相互信任的程度,保證資源的協同,提升盈利能力,實現收益在各企業之間科學、合理分配,達到分配的協同。各企業要理解競爭和協同之間的關系,競爭是協同的基礎,競爭的存在才能使協同程度提高,促進協同。
(五)制造漲落,掌控“微漲落”向“巨漲落”的轉化,實現自組織演化的躍遷
雖然漲落是隨機和不可預測的,但是在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中,可以有意識地制造、激勵、引導一些有意義的漲落,使之放大和成長。I.Nonaka(1988)提出制造擾動的主要目的為通過擾動產生新的秩序。政府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社會責任指引的出臺與完善,先進社會責任理念的傳播與實踐,公眾、媒體、非政府組織的宣傳與監督,因不可抗力形成的重大事件等,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等諸多因素均可以觸發漲落的發生和放大。這些漲落要在供應鏈中形成和變化。同時,把握方向和時機,將微漲落在“當時刻”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放大為巨漲落,達到相當的強度,使之對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具有足夠深遠和深刻的影響和作用力度,實現自組織演化的躍遷。
(六)強化政府監管的權威性和規范性,增加監管力度
政府制定法律法規、指引指南,要找準著力點,突出可操作性。強化政府監管的權威性和規范性對于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其形成強有力的外因——漲落,進而推動供應鏈的自組織演化意義重大。第一,立法部門和監管機構可以逐漸擴大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企業范圍。除了中央企業、上市公司外,可以擴大到其他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重點監管食品、藥品、勞動密集型、外貿加工型等企業,這些企業的上下游容易引發社會責任風險和爆發社會責任問題;第二,立法部門和監管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范圍、內容、格式要加以規范。在范圍上,必須將供應鏈中企業至少是上下游關鍵企業包含在內;在內容上,涵蓋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在格式上,要統一和規范,結合具體情況適當修改并逐步推行發達國家推出的社會責任報告模板;第三,要求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發布時間,一般情況下以一個會計年度為準。
(七)強化社會、媒體、公眾的公益性和獨立性,增加監督力度
媒體、非政府組織、公眾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廣泛而特殊,它們一方面向供應鏈系統施加著社會輿論、社會組織的監督力量,另一方面宣傳、推行社會責任理念。要使它們的力量由“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形成影響力強且持久的漲落,促進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的自組織演化,必須加強公益性和獨立性。消除非政府組織的官方色彩,才能增加其獨立性;消除一些機構和媒體的功利色彩,才能增加其公益性。在具有公益性和獨立性的前提下,其監督、宣傳作用才能更客觀、公正和權威,才能避免報道增多,組織增多,人員增多,監督、報道泛化,只求數量,不求質量,使得供應鏈企業無關痛癢,甚至麻木,水過地皮濕,效果不佳。社會各方力量須在監督的力度、時間節點、持續性、追溯性方面加強工作,更要深入企業,了解運營環節,深入供應鏈,了解上下游,突出監督的現場性和實踐性。
參考文獻:
[1] 常廣庶.社會責任思想在供應鏈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上海管理科學,2013,35(1):30-32
[2] 申光龍等.供應鏈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J].物流技術,2009,28(7):185-188
[3] 許立達等.自組織理論的概念、方法和應用[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33(2):130-137
[4] Spence.Laura J,Bourlakis.Michael.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CSR or corporate social watchdogs [J].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2011:164-176
[5] Smith,N.Craig.Marketing's Consequences:Stakeholder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10,20(4):617-641
[6] Faisal,Mohd.Nishat. Analysing the barrier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pply chains: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13(3):179-195
[7] 魏東等.自組織理論視角下的企業環境責任研究[J].軟科學研究,2010(4)26-29
[8] 吳定玉.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2)55-63
[9] 黎友煥等.企業社會責任實證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20-48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