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卿
【關鍵詞】微課; 信息技術;拓展;教學時間;教學空間;教者
? 范圍;知識范圍;學習對象;教學次數
【中圖分類號】 G623.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49—01
隨著近幾年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地區已經實現了無線網絡覆蓋,為人們使用網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手持數碼設備的性能在快速提高,價格在快速降低,使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得以廣泛地被人們所使用。在這種信息技術環境下,為人們隨時隨地進行教與學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因此微課也就應運而生,全學科全方位地對人們的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了拓展和延伸。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實施的一種新型課程資源。微課是在無線和有線網絡技術迅猛發展以及被廣泛普及的移動終端發展的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孕育而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它對教學活動的拓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時間的拓展
傳統教學的時間一般都集中于學生在學校的上課時間,一般為6-8節課,微課的出現使得學生的學習從學校上課時間拓展到了課前和課后。因為處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所有學生可以做到隨時學,在任何時候都能觀看教師的授課,學習到他感興趣的內容。而且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學生也能進行這種自主的學習。那么,學生通過在家庭中觀看網絡中的微課視頻,無形中就將教師“教”的時間進行了延長,可以做到提前學、學后鞏固和解惑等,從而也拓展了學生“學”的時間。
二、教學空間的拓展
傳統教學一般都集中在學校,放學以后學生只能進行自主的課程復習、預習、作業等活動的完成。而處于信息技術環境之下,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聽到老師的授課,而且可以在家中、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在書店等任何地點都能形成一個小型的授課環境,還可以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為學生創造了在任何地點,只要想學習就能學習的良好條件。
三、教者范圍的拓展
由于微課的制作簡單,因此大大降低了制作微課的門檻,更多的人可以從事微課的制作,而一般意義的教師就是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正式教師,但是微課的誕生實際給了更多人成為“教師”的機會。只要一個人對某一個領域或者某一個問題、某一個知識點有合理的解釋、有自己的專長、有合理的推論,都可以通過微課展示給所有的人,從而幫助其他非專業人員更加簡單容易地理解問題,那么這個人也就成為了一位“教師”,從而將教者的范圍擴大了。所以,微課的提供者可以不依靠專家,通過簡單的培訓而轉變為微課程的開發者,讓自己的作品為同行提供借鑒和啟發。
四、知識范圍的拓展
由于教者范圍的擴展,從而形成了微課所覆蓋的知識層面增加了,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音體美等學科進行全方位覆蓋,同時對于日常生活、工作等知識也進行了豐富。例如,機械、農業、制造業、金融等各行各業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都可以進行講授。在這里,每個人既是學習者,又是開發者和創造者。
五、學習對象的拓展
現代社會是一個提倡終身學習的社會,我們從三四歲上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學習的隊列,“學習”成為伴隨我們終身的一項技能。因此,微課所面對的“學生”實際上既可以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學生,也可以包含成人學生。只要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知識點,不管他們的年齡,都可以通過微課對他們進行解惑,為他們所用,去解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而且對教師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觀看他人的視頻、課件、教學設計等吸收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也為自己找到了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途徑。
六、教學次數的拓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每節課都有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不可能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詳細而完整地進行重復教學,這是教學時間所無法保障的。當學生對知識點出現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觀看微課在課下或復習的過程中進行多次、重復性的觀看,直到自己理解為止,此時的觀看時間和次數是不受限制的。這實際是一個很好地解決分層教學的“法寶”,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引導學困生觀看事先做好的微課,用于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可以開展更加深入的探討活動,既保證了學困生對基本教學目標的掌握,讓他們時刻跟上“教學進度”保證現學現會,同時又給了另一部分學生自主探究、拓展知識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