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菲(江蘇省鎮江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鎮江 212004)
?
構建體育教學中“訓練—提高”新模式的研究①
蘇菲菲
(江蘇省鎮江高等專科學校江蘇鎮江212004)
摘 要:以現代教學論為理論基礎,在深入研究體育教學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和從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和發展學生基本能力的實踐出發,運用演繹提出構建“訓練—提高”體育教學模式的假設,運用歸納法對體育教學有關經驗進行總結、提高和系統化,設計出一種介于體育訓練課和一般體育教學課的新教學模式及其課堂基本結構。目的在于在深入探索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當下,對學校體育教學的創新模式和發展進行理論剖析與實踐嘗試,試圖為進一步開展此項模式研究和實驗提供一個理論依據和可操作的具體步驟。
關鍵詞:訓練—提高體育教學模式研究
模式在教學理論中是指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它作為教學理論具體化和教學經驗概括化的中介,給教學提供一種相對穩定、比較完整、可操作的實踐步驟,這種教學結構的定型稱模式。當前,各學科以現代教學理論構建各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方興未艾,在體育教學領域也由于各種教學思想的傳播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教學模式。隨著教學理論的發展和教學實踐的需要,當下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必須堅持創新教育的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構建體育教育教學中“訓練—提高”新模式的課堂結構假設,正是開展此模式研究的目的所在,并為實驗提供一個理論依據和可操作的具體步驟。
1.1構建模式的理論依據
1.1.1貫徹終身體育觀和發展體育學科能力的需要
當前,由于對學校體育的地位、功能、目標的認識趨于全面,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態度和能力,已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體育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基礎階段,培養學生學科能力是終身體育教育觀所追求的重要教學目標。而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教學中在知識、技能、情感3個教學領域高級發展層次的實踐活動。眾所周知,知識領域依其教學目標可分為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幾個階段層次;技能領域可分為觀察、模仿、改進、熟練、自動化層次;情感領域可分為動機、態度、興趣、習慣、價值觀層次。學生的體育學科能力就是由這3個領域不同層次的三維交叉所構成。我們說要在體育教學中達到這3個領域的高層次目標;在知識領域要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知識的能力;在技能領域應通過訓練達到自動化層次;在情感領域還要通過不斷地鍛煉,使學生具有對練習有價值觀取向的目標性。所以,對這3個領域高層次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構建一種以訓練為特點的教學模式方能更完善地實現。
1.1.2促進完成體育教學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任何的需要
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身體和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眾所周知,身體之所以能得到全面發展是以重復練習為基礎。當前,體育學科已列入中考科目,學生體能強弱的價值已擴展到社會競爭的需要。因此,欲意達到身體的全面發展及達到體能的較高發展水平,則必須在體育課的教學上創設一種介于體育訓練課和一般體育教學課的新的中介結構的教學模式,使其更全面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
1.1.3兩類課程一體化的需要
體育教學課程計劃已發展成為學科類和活動類,兩類不同又互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如何實現兩類課程一體化是當前體育教學研究的新課題。“訓練—提高”模式是以學生自主進行鍛煉(訓練)為特點的教學模式,無疑給兩類課程架設了一座一體化的橋梁。
1.1.4選擇性學習的需要
現代體育教學論和實踐,要求打破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的整齊劃一,在教學中按照學生的體能、志向、能力的差異,盡可能地擴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選擇性。以學生自主學習,具有異步教學為特點的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對教學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創設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1.1.5社會性適應的需要
現代體育教學論重視教學中的群育功能,教學組織中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習間實質性交流的互幫互學、相互反饋的作用。以學生進行自主鍛煉、自主訓練、自主評價為特點的新教學模式也給學生社會性的適應提供了優良的人際環境。
1.1.6體育教學方法、手段的現代化,創設了構建新模式的現實可能
現代體育教學理論和實踐,重視學生的學法研究。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學生通過討論法、觀察法、比較法進行自學;通過自我鍛煉、自我測定、自我控制、自我評價等方法進行自練;學生還要通過教師的指導進行創造性活動。這些學法的運用與培養,需創設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練的專項能力的新教學模式來實現。
當下,體育教學已擺脫只重視教技術,而轉為同時注重學生鍛煉身體過程的培養。教學中已引進了負荷鍛煉法、連續鍛煉法、間歇鍛煉法、循環鍛煉法、綜合鍛煉法等訓練方法,這給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
1.1.7體育設施、器材配備的規范化,給構建新模式提供了物質條件
身體練習以重復鍛煉和運動負荷為特點。目前學校的體育場地和器材配備,已按有關規定走上規范化的軌道。體育設施的完善、練習器材的創新和數量的充足,為構建“訓練—提高”教學模式提供了物質條件。
1.2“訓練—提高”教學模式的基本屬性
以終身體育觀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為主線,教學中貫徹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教師在課上引導學生運用體育鍛煉法進行訓練。在知識的教學上以綜合運用為教學目標,在技能掌握上以動作自動化和完成創造性活動為目標,在情感教育因素的培養上以師生雙邊融洽交流、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對練習有較高的心理體驗和價值觀取向為目標。新模式仍以班級授課制組織教學,但在分組教學中更注重小組自己組織學習理論和自我選擇訓練形式.練習時進行自我控制和創造性活動,練習后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在學練中進行點撥,練習伙伴間進行互助。
新模式教學體現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性,體育的社會性、學科能力高層次發展性等特點。在教學形態上改變被動的體能訓練式為主動思考型的提高學科高層次能力式的訓練,使之成為一種以訓練提高為特點,既是整班教學又具有異步教學特性,能促進兩類課程一體化的新教學模式。
1.3“訓練—提高”教學模式構建框架設想
1.3.1課堂組織結構
明確課的目標訓練要點及組織工作要點→組織準備→身心準備→自主訓練→評價小結。
1.3.2教師引導程序
宣布師生共擬的課的目標訓練要點及組織工作要點→引導組織準備→身心準備→點拔訓練→歸納總結。
1.3.3學生活動程序
自我(或小集團)選擇、自我調節、明確學習目標→參與組織準備→身心準備→自主訓練→自我評價。
體育教學“訓練—提高”模式的構建是當下研究的一個新課改課題。該文認為:應以構建的課堂組織基本結構框架和模式構建特點為施加因素進行教學實驗。通過實驗檢驗新模式的假設,修正模式的結構框架,以及通過實驗過程,對體育教學內容中的體能類(以周期性項目教材為代表)、技能類、以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等教材為代表)、開放類(以球類教材為代表)的課型特點,進行課堂結構的組織、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林斯文.淺談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J].才智,2013(4).
[2]羅建鋼,顧穎.高職體育教學模式分析[J].運動,2011(1):105,72.
[3]薛小衛.淺談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3 (11):159-160.
[4]劉喜林.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2011(2):61-64.
[5]馬正波.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與發展研究[J].學理論,2011(10):265-266.
[6]崔麗敏.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中國市場,2012 (35):87-88.
Research on Building New ‘Training - Improving'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Su Feifei
(Zhenjiang College of Jiangsu Province,Zhenjiang Jiangsu,212004,China)
Abstract:The hypothesis of new‘training—improving’model for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using deduction method,whi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fitness training after deeply studying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teaching tasks under modern theore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and the newly devised teaching method and fundamental framework between physical training class and ordinary teaching class is a try that integrates theory analysis with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innovative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deep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which is built on the summa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nd systematization,by using induction method, attempt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Key Words:Training-improving;Physical education;Model;Studying
作者簡介:①蘇菲菲(1972,7—),女,漢,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033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9(b)-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