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學習內容的合理設計和豐富的移動學習資源庫的建設對于開展基于移動終端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非常關鍵。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針對移動終端以及移動學習的特點,依托大學城空間等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庫:遵循微內容、實用性、針對性和興趣性等原則設計碎片化的移動學習內容,為順利開展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服務。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移動學習終端;移動學習內容;移動學習資源庫
前言:研究者對其所擔任教學的班級及班級所在的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中做了關于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的調查 [1]。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于移動學習有著強烈的愿望和需求,開展大學英語移動學習完全可能。但是多數學生對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模式的開展缺乏信心,正是因為他們覺得缺少能吸引其學習興趣的學習資源庫。因此,針對移動學習的特點,設計適應于移動終端設備的具體化、指標化、碎片化的移動學習內容,開發應用于移動學習的共享型、小模塊化、片段化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對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主要指利用移動終端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中進行的一種自主學習方式,它主要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和延伸。下面將從移動學習終端的界定、移動學習的理論與特點方面對移動學習進行論述。
(一)移動學習終端。“移動學習終端”指在學生中普及的各種移動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而非傳統意義上可隨身攜帶的學習工具。移動學習終端具有移動性、接入便捷性、資源的易獲取性、實時交互性、學習輔助性等特點。即設備本身便于攜帶;移動學習終端可以通過數據線以電腦為中介接入互聯網,或者通過移動電話、局域網、無線網卡、無線路由器等方式順利接入互聯網,依托網絡獲得學習資源;通過視頻通話、論壇、微博等方式進行實時交互,得到老師適當的指導;通過視頻、音頻、文本、圖片等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形式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軟件和硬件的操作不影響學生的個別化自主學習。
(二)移動學習的理論依據。非正式學習理論是一種新型的學習理論。依據該理論,非正式學習是一種隱含式的學習,是相對于傳統教學而言的,學校教育以外所發生的學習都可歸為非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中,知識的來源不僅僅依賴傳統的學校教育,知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正是具有非正式學習的特點,具有移動性、微型化、泛在性等特征,因而非正式學習理論為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移動學習的特點。(1)手段靈活性。移動學習的內容都是數字化學習,具有共享性、互動性和擴展性的特點。其過程就是借助移動學習終端設備通過無線網絡接入,這一來,移動學習沖破了遠程學習的有線連接帶來的束縛,因此具有了靈活性的特點。(2)方式便捷性。 Sinha Roy 等人認為設計移動學習有兩個核心要素:情境和移動性,[2]學習情境會隨著教師和學生的移動而千變萬化,學生可以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持移動終端連接到無線互聯網絡隨時隨地連接網絡,下載安裝和更新設備和應用軟件,具有便捷性特點。(3)內容個性化。移動學習是一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習方式,個體學習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形式進行學習,能滿足不同年齡、任何教育階段和任何工作領域的學習者的需求,具有個性化的特點。(4)交互及時性。移動學習借助互聯網絡可以通過短信、電話、微信、QQ、以及論壇實現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能隨時隨地與他人交流,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和進行經驗交流。(5)過程碎片化。移動學習受移動終端小屏幕以及學習環境的不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移動學習過程會因學習主體注意力的分散而斷斷續續,形成碎片化的學習學習過程。
二、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資源依托平臺
開展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所依托的平臺同時也就是移動學習資源庫建設的依托平臺。主要有世界大學城空間這個專門的教學服務器平臺以及微信和QQ等公共社交服務平臺。
(一)大學城空間平臺。云計算技術為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大學城云空間為移動學習資源庫建設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如今,在這個多元化的數字時代,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是移動學習、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融合,學生進入了隨時隨的個性化學習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教師以大學城空間為平臺,將大學英語課程相關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學素材、試題庫以及優秀學生作品等數字化資源通過互聯網上傳到大學城云空間。學生只需要通過移動學習終端設備進入自己的大學城空間,進入教師的學習空間,獲取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學習資源,而無需其他設備,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和自由。
(二)社交信息平臺。微信和QQ等社交信息平臺也是移動學習資源建設的重要依托,教師把學習資源發到微信公眾號或者群共享,學生便可以自覺下載或者瀏覽甚至收藏他們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同時還可以利用其社交功能進行及時互動,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或者討論和共同探索問題。
不管是大學城空間還是微信和QQ社交平臺,作為移動學習服務器管理平臺在為移動學習提供資源服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后臺觀看學生的閱讀情況、停留時間、互動活躍度等來管理服務端用戶信息、移動學習課程信息、移動學習課程資源數據等,使松散的移動學習逐步系統化。
三、移動學習資源的內容設計
介于移動學習終端的移動性、便捷性和網絡接入性等特點,移動學習的設計應遵循“微內容、實用性、針對性和興趣性”等原則,注意學習內容的具體化、指標化和碎片化。
(一)微內容原則。移動學習終端的屏幕通常比較小,其交互界面通常比較簡潔,承載的學習內容有限,移動學習的活動方式的特點、移動學習終端設備特點都要求移動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短小精悍的。基于移動學習終端所設計的大學英語學習資源應盡量簡單明了。教師要把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按照核心知識點分割成若干個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完整的碎片化的小知識模塊,這些知識模塊簡潔而且重點突出,以適應學生非連續性的注意力狀態,同時也方便學習的隨時隨地發生。簡言之,微內容原則實際就是最簡化原則,就是以最簡化的方式滿足學習者實用性的要求,用最經濟的方式實現最大的教學效益。其中包括學習內容要盡可能分割到一個學習點以一種最經濟的有效媒體形式呈現在一個對象面前,一個學習活動應承載一個簡單的學習動作。
(二)實用性原則。移動學習的便利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可能發生在零散的空余時段,只要有移動學習終端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設備,只要有通訊信號,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自由地開展移動學習活動。但是由于網絡的穩定性、流量以及時間的限制,學生希望學習內容不是生硬的照搬課程的知識,而是就實用性課程的最實用的部分提供明確的實用的具體化的知識點。大學英語移動學習內容的設計必須從實用性的角度去建設學習資源,設計有利于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發展的英語學習和練習資料,內容選擇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也是為什移動學習非常適合大學英語學習的原因之一。
(三)針對性原則。為完成某項專業領域的任務,人們需要獲取該領域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并結合先前掌握的技能,這是移動學習的推動力,它的投資回報率遠超e-learning。專業領域的任務為人們創設了培訓的需求,與此同時,相關的學習內容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績效。由于移動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制力要求較強,學生在移動學習活動中不愿意花太多時間漫無目標地如大海撈針般地搜尋和查找。因此,大學英語移動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注意針對相應的專業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需要,設計與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例如針對國際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設計國際市場預測,國際法、營銷策略等相關知識在內的英語新聞等內容,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問題學習情境和背景。
(四)興趣性原則。移動學習是以課后的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模式,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在缺少老師的直接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往往容易因為碰到難題或者因為學習環境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因此,移動學習的內容設計要注意在內容難度、媒體、色彩使用、瀏覽界面設計等方面考慮到學習者的習慣和愛好,創設立足于學習者參與 的環境。其內容以及表現形式的趣味性,通過設計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內容,例如英語歌曲、英語情境會話、英語短故事、英語笑話、英語演講和商務英語詞匯等,能夠創設自由快樂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率。這些移動學習內容可以來源于新聞、娛樂節目,也可以是來自課本或者一組測試題。
(五)交互性原則。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因此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注意學習者之間的即時互動交流,將學習情況立即反饋到教學服務器平臺,并反饋給教師。評估和測試也是移動學習資源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全面、客觀、準確的評估體系既是教師調整教學手段和策略,保障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調整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的依據。
總之,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的建設應依托教學服務器平臺,方便學生與教師以及其他學生的互動,充分體現移動學習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輔助作用。在資源庫的內容方面要體現移動學習隨時隨地、便捷性優勢,一切為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著想。建立共享型、小模塊化、片段化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融入學習趣味性,多樣性,發散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改善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的態度,充分融入師生互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謝華.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6).
[2] Sinha. Roy N L, Scheepers H.A Comprehensive Model Incorporati0n Mobile Context to Design for Mobil Use. [EB/OL]. ttp://www.chisa/ CHISA2006/Presentations/Roy.html,2009.11.5
[3] 袁村.移動學習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及啟示[J].科教縱橫,2013(20):137-138.
[4]韋寧彬.實用性視角下的移動學習[J]. 中國成人教育,2014(19):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