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貞
摘 要:初中生在寫作文中往往會犯這樣或那樣的毛病,究其根源不外乎兩大因素,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立意構思、選材組材、語言表達運用。非智力因素指文字書寫、結構形式、卷面清潔、文字數量等。主要討論了智力因素方面的病因及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立意構思;選材組材;語言表達;文章中心;應對策略
作文是學生最不愿意做的作業,究其原因有普遍的,也有特殊的。用專業術語講,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對文章立意構思、選材組材、語言表達運用等方面的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文字書寫、結構形式、卷面清潔、文字數量等方面的能力。那么面對這些問題如何應對,是需要老師思考的難題。
一、審題不清,立意不高
審題是寫作的第一步,更是作文取得高分的關鍵環節,如果審題錯位,匆忙下筆,勢必影響整篇文章的構建,造成主旨不明,甚至離題萬里的嚴重錯誤。有個考生在《其實我不是這樣》中這樣寫道:班主任老師打電話到家里跟她媽說,說她家女兒讀書成績很好,重點高中在望,希望家長多關心、多鼓勵孩子,讓她能發揮最佳的學習動力,做好復習,迎接中考。她母親為自己有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逢人便夸自己的女兒成績很好,不久就能進黃中讀書,將來有希望進重點大學。她聽了這話心里很煩,說她媽每天把大學掛在嘴上,對她是多大的壓力。她想跟別人解釋說“其實我不是這樣的,沒有這么好”,又難以啟齒,在眾口鑠金中她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她要改變這個現實,“我其實不是這樣的”變為“我爭取要這樣”。這篇文章從立意來說是贊美青少年自強不息的精神,可與試題上的一段寫作提示又有矛盾:“在你成長的旅途中可能與你身邊的人有許許多多的誤會,或因為你的一時沖動,或因你的一時魯莽……”請以“其實我不是這樣的”為題寫一篇文章。這段話就明白地告訴我們,這篇文章的題材選取要緊扣“誤會”兩字,而上面那個考生的題材里的“這樣”是指成績很好,不是誤會制造了矛盾。這跟命題者的意圖在審題上是有出入的,犯了審題不清的毛病。所以嚴格來說是離題的文章。當我把這話告訴學生時,她反駁說“文章一定要人云亦云”。這根本不是人云亦云的問題,是她對寫作要求的輕視,沒理清要求。很多學生往往在拿到題時,隨便瞟一眼,匆匆下筆,以致離題千里。所以作文前的嚴格審題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細讀寫作要求,另一方面要著眼立意,胸有成竹,下筆如神。審題是文之根本,立意是文之靈魂。
二、材料杜撰,缺乏真情
作文中,有些學生為了作文,發揮主觀想象,胡亂編造,由于生活離自己太遙遠,所以文章沒法寫,內容過于簡單,缺乏關鍵的動情之筆,造成文章大而空。小作者自己不能身臨其中,只是學了電視上的幾個鏡頭,寥寥數語,文章沒點分量,純粹是為作文而作文。
現在有些中學生,喜歡寫“愛情篇”,根據電影、電視胡亂編,有過經歷也編,沒過經歷的也編。結果編得千人一面,面目全非。不說這類文章不合身份,不宜書寫,關鍵是學生把這類題材到處亂貼,寫不出新意。以至誠之心,寫至情之文,找回學生作文的靈魂,乃是作文成功的真諦,真情實感是作文的價值和魅力所在,有著很強的親和力,能使作文人見人愛。由此可見,學生犯了“生活與作文分裂”的毛病,對生活缺乏積累,缺乏觀察和思索,其實文章的源頭就是每日的生活和閱讀,所以說“人情練達即文章”。你生活的底子薄,見聞少,不懂“人情世故”,文章就會顯得稚弱、單薄。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寫起文章來自能左右逢源、侃侃而談。所以“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十分重要。
三、語言貧乏,平鋪直敘
如果說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語言就是文章的肌膚。肌膚亮麗能使文章搖曳生姿,熠熠動人。拜讀“大家”的文章,感觸最深的是他們豐富的詞匯、貼切的修辭、生動的描寫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編寫哪一樣都要文字功底。眼下的中學生由于積累的貯量不足,寫作技巧沒到位,文章只停留在寫順,寫完上,只會簡單地用比喻、排比修辭方法,其他寫作手法,一律不會。
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給心靈留一片空白》。他開頭是這樣寫的,說自己完成了一門作業,又趕緊去完成另一門作業,馬不停蹄地趕,累得腰酸背痛,終于到了完成那一刻,趕緊草草洗了上床,由于太累,怎么睡都睡不著,正值是有月色的夜晚,他像蘇軾樣趕緊起床,欣賞月亮的光輝,情思牽動,看到月亮如此的明亮,想到自己整天被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心底一片黑暗,想如何能讓自己的心靈留一縷光芒,像月亮那樣熠熠生輝,充滿樂趣。對月沉思,略有所悟,無論讀書有多苦,但美好的、快樂的心不能停止,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月亮永遠是一個最好的見證。這樣的文章構思比較特別,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心胸豁達。但他在表述中言詞晦澀,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與他不經常習作有關,還有想象思維比較定式,習作技巧短缺,語言表達粗枝大葉。漂亮文章的語言要有一定的表現力,特別是有些語言的描寫要有精彩和細膩之處。這些精彩的語言和動人的描寫,使語言似乎如歌的節拍、詩的氣韻,跌宕起伏,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四、詳略不當,中心不突出
一篇好的文章最忌諱的是主次不分,不知哪個內容該寫,哪個內容不該寫。強調與文章中心無關的不能寫,與文章中心有一點關系的要略寫,突出文章中心的內容要詳寫,一部分學生置若罔聞。初中生考試作文字數限于600字左右,假如不加慎重,揚揚灑灑,一發而不可收,這樣的作文一定不被老師青睞。
那如何能杜絕這一現象,這主要的要養成寫前列提綱,理清文章的思路的習慣,現在有些學生看到題目就寫,連中心都沒明確,要選哪些材料,如何取舍含糊不清,思緒像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古語云:“手拿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寫到最后不知自己在寫什么,匆匆回過神,時間沒了,亂涂亂畫,嗚呼,悲哉!所以,動筆前打心里腹稿是很重要,雖不可能很清晰,作文往往在寫了一半以后,思路忽然明朗,這樣的現象往往有之,但也不可能全盲目下筆,否則一定主次顛倒,中心不明確。
總之,寫好一篇文章的得力點很多:閱讀、生活積累、多寫多練、思想理論、知識的修養……這些會因人而異。中學生由于閱歷淺顯,知識儲備不豐厚,要寫好作文,就應先把生活寫得鮮活生動,說真話、說真心話是最基本的原則。要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平時就必須要多讀、多思、多寫。多讀,可以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使優秀的句子、優美的詞句、含義深刻的描寫在心靈中留下印痕;多思,可以提高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認識,提高認識問題的敏捷性;多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學生在寫作中可將感觸認識深的體會加以練筆。久而久之,學生就可積累豐富的素材,喜歡上寫作。一篇作文,是作者多方面的素養、多方面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學識的巧妙結合,能力要求極高。只要有心,我相信會出現朱熹詩句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勝境。
參考文獻:
陳寶祥.作文很低效,教師亦有責:作文教學低效病因診斷[J].語文教學通訊,2011(16).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