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云
摘 要:英語教學工作者運用心理學科學地管理英語課堂教學,能使教學相長,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心理學;馬斯洛人本主義需要理論;高中英語教學
在多年的高中英語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不斷嘗試將心理學理論應用于教書育人實踐中來,經過分析對比,發現馬斯洛人本主義需要理論更適合高中英語教學以及對學生的管理。這種理論的核心是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同時必須創造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的點滴體會:
一、嚴格與寬容相結合
比如,高一上學期,我發現有一個學生經常上課遲到,進教室連報告也不喊一聲,而且面無愧色,昂首挺胸,旁若無人。該生學習成績當然很差,他不遵守學校紀律,不尊敬老師,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該怎么處理呢?
一要采取冷處理方式,避免正面沖突,使雙方陷入尷尬,二要見機行事,不聲色俱厲訓斥,因為他的表現說明他并不懼怕老師的處罰,也不在乎班紀班規。經過冷靜周密分析,我認為單純的說教注定不起作用,因為他的表現告訴我,什么樣的說教都是隔靴搔癢。對該生的狀態,我竟有點寢食難安,探索著用什么方法來幫助這個學生走出人生的陰影。突然,我意識到他的心靈是否受到過傷害,而導致他對一切的反應都那么冷漠?我決定采用心理學中的保護性的方法來幫助他。碰巧有一次我抱著三班作業要送到辦公室,我看他在不遠的地方站著發呆,我趕緊說:“文彪(化名),請你把這作業替我送到辦公室好嗎?”他反問我:“讓我嗎?”我說:“就是你呀,快點!”他高興地答應著:“好!”我驚喜地發現他飛快地完成了我給他的任務,他臉上的紅光和明亮雙眼閃動的希望。我沒有說話,沒有口頭表揚,只向他投以信賴的目光。從此,在他身上發生的令人興奮的變化越來越多,他不再遲到,不再早退,對老師有禮貌,也能自覺遵守紀律,老師安排工作都能按時完成。學生反映說該生簡直是換了一個人似的,不但上課時注意聽講,在學習上也比以前勤奮,他的可喜變化還對班上其他同學的進步起到了促進作用,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我自己當然也嘗到了應用馬斯洛理論帶來的甜蜜和喜悅。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效果呢?因為該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①我讓該生替我做事情,他感到他在老師心中有地位,相信他,信賴他,從而使他產生了對老師、對班級的歸屬感,學生對老師和班級有歸屬感會凝聚成安全感,安全感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②讓該生做一件小事,該生感到有尊嚴,人有尊嚴就心情愉快,懷著愉快的心情看待學習,學什么都覺得有意思,當然進步就快。以此事例看,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學生管理中十分有效。
幾年來,我堅持用馬斯洛人本主義需要理論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管理。我采用的是文明科學的方法,摒棄了那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專橫霸道、不文明與不科學的管理方法。我的體會是:只要學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學生也學會了尊敬他人,這樣他們就會在輕松、愉快、健康向上的氛圍中成長。
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在對學生的一切教育活動中,我始終不忘理想教育,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關愛別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最終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進而產生努力學習、好好學習、報效社會、報效國家的愿望,這種愿望是學生發展的基礎,也是一種健康向上的“人心”,需要好好利用。至此,利用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盡可能地挖掘新課標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刺激力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通過寓教于情,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記憶印象。如:
在教Module 1 Unit 1 Reading中有這樣的一個句子:Anne Frank wanted an honest friend whom she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like he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心理分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受到安全威脅,所以,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就采取躲避、逃避危險的方式,以獲得安全感。這是人類在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與此同時,猶太人安妮·弗蘭克在躲藏期間,離開了自己的家人、親屬和朋友,因而產生了孤獨感。所以安妮·弗蘭克就希望得到一位朋友以消除孤獨感,使自己在心理上
有歸屬感。其實,歸屬感在安全感缺乏時表現非常強烈。此外,猶太人處于慘遭德國納粹分子血腥迫害的非常時期,安妮·弗蘭克希望有一位朋友,但必須是忠實的朋友,以確保生理的安全需要。
在高中英語教育教學中,通過運用、實踐馬斯洛人本主義需要論,我漸漸體會到了他的理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實用性。總之,教育心理學在課堂教學和管理中的緊密結合已成為一種趨勢。英語教學工作者要善于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敢于實踐,不斷探索和研究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使經驗上升成理論,或補充發展,或修正完善,或開辟自己的新路,做個合格的傳授者。
參考文獻:
張世富.人本主義心理學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0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