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心
摘 要: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就如何養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其重要性和培養策略等進行研究。
關鍵詞:問題意識;質疑;合作;激發;問題產生
陶行知說過:“創造始于問題。”學則生疑,疑則學進。平時我們常說要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分析、解決問題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發現與提出問題,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況下發現問題,這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要登上這個境界,首先必須具有問題意識。然而,目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這樣一種傾向,即學生總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師或他人所提出的問題,而很少有機會自己提出問題,并予以解決,學習的過程幾乎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導致了學生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少,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現象非常明顯。
“所謂問題就是你遇到一個情境,一個沒有直接明顯的方法、想法或途徑可遵循的情境。”如當你有一個目的而不知如何去達到該目的時,問題就發生了。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馬秋金斯認為:“問題情境是主體與客體思維上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類型;他的特點首先是當主體完成要求發現新的、主體千年所未知的知識或動作方式的作業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解決課堂學習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問題
課堂上教師總怕學生弄不懂,聽不明白,往往過多地訴諸純理論的分析、講解,學生就失去了質疑并發現問題的時間空間。我的建議是:教師課堂教學中不要怕學生看不懂、不會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看書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疑問、困惑,有問題就會有思考、有困難,他們就會進行小組討論、相互合作,這樣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要解決課堂問題的答案“標準化”問題
課堂上教師設計一些問題及“答案”,學生在回答和討論過程中,進行不斷地修正直至符合“標準化”。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得不到體現,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形也就少之又少,最終導致我們的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敢有問題”。我的建議是:問題的解決取決于學生的問題需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困難所在就是小組討論的重點,要從這一點出發不斷地發問,從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
數學家贊可夫提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自我追求的趨向,調動學生的問題訴求,使學生有學習動力,從而自主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三、要解決自我創設問題情境的問題
高中生的平時學習生活非常緊張,好似不允許有更多的時間去想別的事情,總是被動地接受事物。比如,我們的教室都有飲水機供大家喝水,你是否想過它可以產生一個問題“想在第一節下課時喝到不超過50 ℃的水,在什么時間打開飲水機合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提問題,或者不敢提問題,其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學習觀念陳舊。初期可以由教師創設提問的情境,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采納并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并能對某些帶有共性的看法或結論質疑,得出自己的結論。后期可以在小組學習中安排引入開放題的研究,樹立學生提問的自信,使其主動培養提出問題的意識。開放題的解題策略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使之成為特定的問題。一定的問題刺激和思維碰撞條件,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激發問題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這樣,不論是基礎好,或是基礎落后的學生都能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高中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名家王紅順教授極為重視學生自我問題意識的培養,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他總結出了“1*5學習法”“1*3糾錯法”“1*3思考法”的系統學習模式。“1*5學習法”就是說,做一道題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思考:考查的知識點有哪些、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是如何想到的、還有其他方法嗎、條件變化還可以這樣想嗎等;“1*3糾錯法”就是說,一道錯題明白后要從三個方面分析:錯哪了、錯的原因、如何避免錯誤等;“1*3思考法”就是說,會做一道題后要從三個方面再思考:我是從什么角度進行思考的、還有別的角度嗎、它可以改變嗎等。通過王教授的教學思考,高中生應該經常運用“假如、列舉、比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組合、類比、類推、靈活運用”這10種方式對自己提問,從內因促成問題意識的養成,使學生養成敢問、善問、愛問的好習慣。
其實培養問題意識,主要是訓練一種能力、養成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1]楊春茂.龔春燕與創新學習[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魏書生.魏書生精講學生高效學習法[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3]馬云鵬,張春莉.數學教育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