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勇
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都會對學生們的語言知識儲備、表達能力、思維模式上形成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語言 藝術性
初中語文新課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水平和語文能力的重要場所。其中,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語言學習,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文的藝術性直接影響了學習質量。
一、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音存在的問題
1.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過于口語化、網絡化
有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的表達上過于放松,將生活中的日常語音搬到課堂上,甚至還將一些網絡流行語也隨意說出來,“也是醉了”“什么鬼”“顏值”“逗比”“約嗎”“我想靜靜”“小鮮肉”等網絡流行語隨口而出,有時是為了引起初中學生的注意力,或者讓熱鬧課堂氣氛,“博君一笑”。雖然語文課堂的教學語音也是一種口語語體,但除了強調語言的通俗易懂外,更重視語音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不應與日常口語或者網絡流行語一般。
此外,有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往往帶有強的主觀性,說出來的句子很隨意,句子的句式和內容表達并不完整,或者表達并不了流暢。或許有的人認為這并不會造成什么影響,然而語文課本來就是讓學生學習系統的語言文學的場所,應該是得到最系統、最科學的地方,若長期在過于口語化和網絡化的學習環境下,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2.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重復多余
有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表達的語言重重復復,繁冗多余。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師多次強調一些學習的重點難點,而是指那些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說的一些話,只是個人無意識的口頭禪或者語氣詞,這些話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并沒有作用,沒有教育的意味,只是單純地在重復。這樣的語言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不良情緒,認為這樣的話讓他們覺得老師很煩。例如,有的初中語文教師喜歡一直在課堂上說,這方面我以前教的那個班的學生就是比你們強。或許這位教師是真的特別喜歡自己以前教的那個班級,也可能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比較來刺激學生、激勵學生。然而,這樣的語言一兩次出現或許會有效果,多次重復之后,只會讓學生們誤以為老師不喜歡他們,進而對教師產生反感。
3.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無明確性和個性
有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表達的語言無明確性和個性,缺乏對教學目標的指向性,缺乏教師個人教學的個性和魅力。這些教師在課堂上表達的語音往往缺乏嚴密的邏輯性,沒有突出重點和中心,抓不到自己想表達的核心,甚至詞不達意,使語音失去了應有的活力。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缺乏個人教學內涵,將教學模式化,沒有了自己的一種語言個性和風格。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藝術性的提升方向
1.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范科學,具有感染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語言要規范和科學,不能隨意而為,要具有感染力,做好自己“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先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正視自己教學語言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明確自己表達語音的重要性,從意識上改善自己的語言表達。在課堂上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對表達出來的語言要經過思考,力求語音的符合標準。
同時,自己也要多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專業素養,多積累文化經典和好詞好句,盡可能地剔除自己教學語言中的雜質,在關注生活、關注時事的時候,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將網絡的不規范語音帶入自己的表達里,將生活中的鮮活語音運用到教學時也要經過自己的篩選。
2.教師激活語言,營造個人教學風格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語言應該是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激活語言,營造出個人的課堂教學風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教師根據自己的個人長處或者個性特征,針對教學的內容和目標,設計出有特色的語言,形成個性化。有的教師善于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有的教師善于用感性情深的語音來撥動學生們的心靈,有的教師則喜歡用商量的語言去創設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有的教師則更愿意通過誘導性的語音來啟發學生們的思維活動。
例如,在教學《蘆花蕩》時,教師在導入時緩緩地說:“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這就是通過語言讓學生們產生一種畫面,引起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3.教師在教學時重視“說”與“聽”,形成良好的語言反饋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但要重視自己的語言,還要注重課堂上隨時的“說”與“聽”,形成良好的語音反饋。
教師根據自己表達的語言,隨時關注學生們的反應,對他們形成的即時影響,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將學生們聽到的話作出的反應和反饋出來的話語,從而對自己的語言的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劉成慎.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語言藝術與語文教學[J].科學教育,2009(6).
[2]潘孝飛.淺談語文教學語言的藝術美[J].當代教育科學,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