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全超
【摘要】本文就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這一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做法與思考:一是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閱讀期待;二是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撥動學生情感之弦;三是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開啟學生想象翅膀。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語文教學;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情境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注重的一是“情”,二是“境”,境為情服務,情在境中生。該模式借助形象,創設情境,豐富體驗,將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聯結起來。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形象、直觀的畫面或播放生動、感人的音樂,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形象,從而豐富表象,激發情感,給學生創造一個情境氛圍。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閱讀期待
良好的教學情境對于學生的閱讀活動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推動力,是興趣和熱情之源。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的開端同樣要注重“情”的激發,“趣”的調動,這樣才能迅速地將學生牽引到課堂中來,使之專心致志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堂課的教學作好一個較為理想的鋪墊。在現代教育技術與時俱進的今天,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創設高質量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可見、可聞、可感的生動情境中,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運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導入的方法很多,如聽故事導入、看課件圖畫導入、音樂導入、游戲導入,等等。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西湖》一文時,筆者就采用了圖畫導入的方式:首先播放西湖的課件,讓學生欣賞西湖美麗的景色,然后問學生:你們覺得這里的景色怎 樣?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這樣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手段撥動了學生情感之弦,引發了學生閱讀期待,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無限向往的情感。語文教學中,很多寫景的文章都可以采用這樣的導入方式,如《九寨溝》《美麗的南沙群島》《黃山奇松》等。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撥動學生情感之弦
語文學科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尤其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無不是經典之作,憑借這些課文的學習一方面要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理解感悟能力和運用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還要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美好。如果語文教學沒有情感的參與,那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純語言技術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是沒有生機的,是缺少活力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倦怠之情,喪失學習興趣。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8冊第4單元的幾篇寫人敘事類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做人的道理。教學這類課文更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學生的內心世界掀起情感的波瀾。筆者教學這一單元中的《永遠的白衣戰士》一文,就多次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當時場景,創設情境,在激發情感、感染學生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上課伊始,筆者首先運用課件呈現護士長葉欣的照片,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直觀印象;在講讀課文中間部分的重點段落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呈現葉欣等醫護人員奮力搶救非典患者的緊張而又忙碌的場面,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什么叫“高強度”“高風險”;在講讀課文最后一段時,又運用多媒體再現了葉欣同志追悼會現場上“花圈如海,淚水如雨”的悲傷而又感人的場景,結合這場景筆者啟發學生思考:此時此刻從這場景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情境創設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再結合文本語言用心品味,說說文中敘述的關于葉欣的哪些事情令你感動。這些舉措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感知、理解、體味文本內涵的熱情,養成了讀中悟、悟中讀的良好習慣。
反思本文的教學,筆者認為這篇課文比較難講,難就難在“情”的激發,因為學生既對課文內容所發生的情境——抗擊“非典”知之甚淺,又對課文的中心思想“身先士卒、舍己救人”的精神缺乏認識。如果教師只是借助語言來打動學生,常常會顯得很蒼白。這類課文的教學,關鍵在于讓學生能夠理解內容的情境,并對情境產生認同,在認同中激發情感,才能形成深刻的理解。在這節課例中,筆者有意識地使用多媒體來進行導入,突出了人物和事件,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告別葉欣的真實情境中,為整堂課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在后面的教學中,教師在重點詞句、人物理解上繼續貫徹了設境激情的教學策略,利用音樂烘托情感、利用情境激發情感,讓學生在充沛的情感變化中主動形成對人物的認同,使學生在情境的體驗中體會情感,仿佛身臨其境,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認識,升華了教學內容所體現的主題。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開啟學生想象翅膀
語文學習離不開想象,語文課程標準尤其強調要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實際上學生在感悟語言、品評句段時也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著想象。有了想象的參與,抽象的文字才能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借助想象可以領略語言豐富的內涵與表達形式上的美妙。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提供直觀情境,開啟學生想象翅膀,讓他們敢想、敢說,使其思想處于一種活躍狀態。在學生想象的過程中誘發學生情感的變化,使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獲取深刻、豐富的體驗,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比如,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但愿人長久》意境優美,其中第4自然段描寫了蘇軾“望月埋怨”的情景,筆者在讓學生閱讀這一段的語言文字之后,結合課文插圖播放了一段悠揚的音樂,呈現出了流動的畫面,文、圖、聲融為一體,產生了較強的感染力。學生融入在這美妙的意境中,想象與聯想油然而生。筆者相機引導學生想象:此時,你就是大詩人蘇軾,看到這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伴隨著學生的想象,情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多媒體技術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言語表達總是源于一定的情境形象刺激,而多媒體課件依靠其獨有的視聽技術恰恰可以提供生動的形象刺激,來引發學生的想象表達,幫助學生積淀情感。在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下,語文課堂會變得更有吸引力,會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樂此不疲地徜徉于美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劉紅梅.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快樂閱讀:下旬刊,2009(8).
[2]顧亞鋒.多媒體輔助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