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豪令(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大學體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①
覃豪令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重慶400715)
摘 要:大學體育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創新性、實踐性、抽象性于一身。在高校中設置大學體育,不僅有利于體育運動推廣,為國家輸送專業的運動員,還能提升學生的耐力、柔韌性、團隊意識等,甚至促進人格完善。對于學生而言,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是提升社會適應力的基礎,形成團隊意識和規則認識是提升社會適應力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專業技能成熟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大學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
受教學指導思想以及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當前大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已嚴重阻礙著大學體育的完善和發展,非常不利于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提升。對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學生聯賽”為框架進行教學、開發具有“社會導航”功能的課程、構架專業的學習團隊等,不僅有利于大學體育的發展和優化,對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提升也極具意義。
與實習基地、實習企業的功能類似,利用學校資源組建學生聯賽同樣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學生聯賽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學校舉辦,教師引導,學生參加,并在聯賽中完成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力,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有效結合,從而實現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學生聯賽和傳統的以“師徒式”為核心的手工作坊在某種程度上有點相似,都非常注重學以致用,讓學生以一個社會人員的狀態去學習和工作,讓學生知識和技能相互驗證,不同之處是學生聯賽更加注重實用技能的構建、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使學生之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規則的意義,既符合我們體育教學的要求,又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1]。總之,學生聯賽是把學生從傳統封閉式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把課堂的定義延伸到教室之外的又一嘗試,實現了學生和老師的良性互動,對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意義重大。
開發具有“創業導航”功能的課程能幫助學習明確社會生存規則和原則,提升學習興趣,使學生提升社會適應力納入到職業規劃中,使學生盡快實現由學生到社會人員的轉變,降低學生向社會人員的轉型期。筆者認為該課程應涵蓋與專業知識、社交禮儀、社會心理學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具有“創業導航”功能的課程應與傳統“灌輸式”教學不同,應是一門能幫助學生建立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的課程,通過參與實踐活動的進行學習和鍛煉,驗證理論知識,提升社會適應力,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該類課程應獨立于教學大綱的一般要求之外,其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社會適應力提升為驅動對理論知識和社會適應力進行總結,為學生搭建一個進行總結和反思的平臺,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評估和引導[2]。其次,學習其他院校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該類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教學內容。同時,應向學生適當傳授一些現代企業的管理經驗,增強學生對企業管理機制、制度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工作環境的認識。最后,應多舉辦一些實踐活動,比如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掛靠一家企業進行定點實習;邀請專業人士開辦專題講座或與座談;從大一入學開始輔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邀請本專業優秀畢業生返校,現身說法對學生進行職業引導等,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
學生專業協會是一種學術性的學生社團組織,具備完善的活動章程、眾多的實習渠道、合理的組織結構,有專業老師的輔助和校方的支持,是學生接觸社會的理想平臺。為了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可借由這個平臺定期舉辦一些體育活動,鼓勵會員以教練、運動員、裁判的形式參與,讓學生在參與協會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對專業項目的經典案例、前沿動態、理論有一個更深的了解。為了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無論是會長、副會長、秘書長,還是會刊的主編、副主編、編輯等職務,均應定期選舉[3]。此外,學生專業協會應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一些專題活動,如邀請企業成功人士開展專題講座;舉辦以專業學者為核心的座談會;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性高校體育大賽;與校外力合作承辦校級之間的交流活動或專項課題;圍繞領域熱點話題舉辦專題辯論會。在專業協會的日常活動中,學生不但要承擔學會分配的各項任務,還應有意識進行學習和總結,通過和外界進行接觸和合作,不斷優化整合自身的知識結構,消除認識誤區,提升社會適應能力,認識到自己的專業特長以及不足之處,并據此對職業規劃進行調整[4]。不過,專業協會的運行需要足夠的權限、適當的場所和一定的經費支撐,除了校方給予足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外,也應鼓勵學生尋求校方企業或合作單位的贊助,也只有這樣學會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科研的作用。此外,老師也應引導學生對活動章程和管理制度進行完善,適當的情況下可直接參與到管理和決策中,保證學會能健康積極地發展。
學習團隊是學生聯賽、學生專業協會以及具有“職業導航”功能的隱性課程的集合,是上述課程體系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筆者認為,學習團隊的首要目標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學生尋找更多的實習平臺,其次是對各個隱形課程進行管理,擴展學習空間、提高專業水平,提升團隊凝聚力。最后是提升各隱形課程之間的互補性和通融性,實現隱形課程的體系化、常態化的發展,對比,可盡可能爭取學校的政策支持和社會的資金支持,制定有針對性規章制度,為學習團隊的建設保駕護航,尋求校友、企業等社會捐贈,為團隊學習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有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就可以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可以從社會上外聘有實力、綜合能力強的指導教師,優化隱性課程群的上層組織結構[5]。
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團隊參加的體育活動或其它的社會實踐活動可能與對應時段的教學內容很難吻合,繼而產生脫節的現象,如果很難從活動中尋找到相匹配的實踐機會,那么可以對教學進
程和教學任務做出一些適當的階段性調整,使教學內容主動匹配所承接的項目,避免出現項目所要求的專業知識超過學習范圍的窘境,項目完成后,可對拉下的課程進行補充,既要滿足實習的需要,也要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學校應支持鼓勵學習團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確保學習團隊的靈活性。
同時應認識到,如果與外部企業建立長久的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學生的實習問題、實踐問題就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企業是完全和市場接軌的實踐場所,與企業進行合作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意義重大。學習團隊從企業承接項目,這樣不僅能給教學提供一個實踐場所,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實習平臺的構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也許很小的一個問題就能打消企業的合作企業,比如利益期望與可能的實際獲得差別較大、利益分配不均,這些問題大多與利益分配有關[6]。如果不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點,那么企業就不會再提供場地、設配和資金支持,或者學習團隊不再向企業提供人員、技術和知識支撐。對此,學習團隊應按著市場現有的規則本著相互諒解和雙贏的態度與企業展開真誠、建設性的交流和溝通,避免彼此期望差對雙方合作意向的影響,盡可能摸索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原則,這樣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長期的實習場所,才能實現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
大學體育是一系列教學資源、學習主題以及教學目的的集合,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單一的教學手段和落后的教學思想注定不適應其發展和進步的需要。要想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應采用綜合性手段,加強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轉變,確保大學體育由單一的技術教學向全方位立體化教學的轉變,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籃球技術和技能,也要提升學生的規則認識、團隊意識以及自學意識,實現社會適應力的提升。隨著競爭環境的加劇,繼續提升社會適應力是大學體育的唯一出路。作為奮斗在一線的教師,我們應從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出發,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來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德志,文燁.四川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對策——以學生社會適應力為視角[J].當代體育科技,2013,3(33):44-45.
[2]李捷,宋勤.關于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融合和學校開放的意義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5):652-653.
[3]劉曼.當代大學生體育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究與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4(12):83-83,85.
[4]劉國忠.當代中國高校體育使命再論[J].青少年體育,2014(7):14 -15.
[5]齊敦禹,孫志國.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理論觀察,2004(4):126-127.
[6]李玉潔.和諧社會視域下高校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30):174-176.
作者簡介:①覃豪令(1994,6—),男,重慶永川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b)-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