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穆紅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基于“一體兩翼三連環”的高職服裝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行動研究
陳珊穆紅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文章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的省重點專業群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群為研究對象,以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一體兩翼”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三連環”的課程體系。
高職服裝專業群 “一體兩翼三連環” 人才培養模式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建設方面研究,國外雖沒有明確提出專業群的概念,但是在有些方面體現了類似的思想,如德國職業教育的“培訓職業”和澳大利亞的“培訓包”等。德國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以職業分析為導向,通過職業分析,將一個或若干個社會職業歸結為一個職業群,一個職業群對應一個“專業”,即德國的“培訓職業”。每個“培訓職業”通過不同專業課程的組合適應職業群的需要。近年來,國家省市出臺相關職教政策:教育部教高[2006]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江蘇省高教[2012]16號文“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年12月頒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等,高職專業(群)建設越來越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
高等職業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價值取向是立足和服務于所在區域,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引領服務社會的功能。江蘇省紡織服裝業是我國傳統的優勢產業,是中國加入WTO的最大受惠行業,紡織品產量及出口數量已連續數年穩居世界第一。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導致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貿易遇到較大的困難,為此,國家提出紡織服裝產業振興規劃,其振興路徑之一是加快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我院地處長三角中心位置,地區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服裝設計專業及相關專業群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服裝業正面臨深化技術改造和產業鏈整合,突出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環節項目,實施品牌戰略、打造文化內涵,提高產業市場軟實力,推進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實現產品高檔化、產業高端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使得培養適銷對路的服裝專業人才迫在眉睫。
專業群建設改變傳統單個專業建設的理念,構建專業集群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發揮重點專業的引領優勢,帶動和提升相關專業同步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緊緊圍繞行業與企業人才需求,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根據地方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和我院已有的專業特色,調整優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拓寬服裝專業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形成具有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特色的“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體,以學校和企業協同育人為兩翼的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合作機制,籌建由行業學者和企業技術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構建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體,以校內項目工作室與校外實訓基地為兩翼的“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分學期、多段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實行“1+1+0.5+0.5”專業群教學組織形式,其中第一個“1”是指1學年基礎知識積累和基本能力培養,第二個“1”是指1學年專業核心崗位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CVCC認證),第一個“0.5”是指半學年專業拓展崗位能力培養,第二個“0.5”是指半學年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
教師充分依托校內工作室的平臺,拓展教學項目,我院專業群的核心課程內容涵蓋服裝行業的調研、企劃、設計、制版、生產、陳列、銷售等崗位。根據崗位所對應的專業特點,在課程設計中形成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課程體系。企業技術人員全程參與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課程開發與設計,實現教學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同時校內的項目式課程延伸到校外的企業產品開發,做到課內與課外結合、作品與產品結合。構建內外結合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發揮專業群資源整合優勢,成立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工作機構,建立專業技能標準和技能考核題庫、實訓項目庫等教學文件,使人才培養質量有標準,考核評價有標準。建立由第三方參與的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形成行業主管部門、用人單位及麥可思人
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參與評價的監控體系,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評價機制。
3.1 構建“三連環”專業群課程體系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群通過多年的改革與建設實踐,首先在專業層面上的頂層設計,形成基于職業技術領域專業群的課程體系框架、教學標準及其相應的規范。其次在建構專業群課程體系時,針對高職學生所面向的職業技術領域,以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為原則,形成“三連環式”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見下圖)。注重專業群內相近專業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工學比例、課程內容、教學資源配置上的銜接貫通。底層共享課程即專業平臺課,是服裝專業群內各專業必須掌握的通識專業技能,為學生的寬口徑、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中層分立課程即專業方向課程,可依據市場就業情況而靈活設置,注重面向從業崗位的專項能力的培養,其出發點是讓受教育者掌握從事第一個職業崗位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高層互選課程即專業拓展課程,注重學生拓展能力的培養,其出發點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拓寬就業和再發展渠道。

3.2 職業領域與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結合服裝產業鏈的人才需求,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專業調研,通過實踐專家訪談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對從事本專業工作可能承擔的職業領域的工作任務進行深度分析,通過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的歸并、梳理,提出與典型工作任務相對應的專業課程與實訓項目。
3.3 專業群課程建設與開發
根據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群實踐操作性強、工作過程一體化的特點,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設計,教學過程采用模擬與真實相結合的形式,完成校內與校外的雙重培訓,在教學環境中參與企業項目,在企業頂崗中修完專業課程,完成崗位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過程,提高對實際工作崗位的綜合適應能力。專業群教學團隊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專業教師、企業兼職教師、企業相關技術人員成立課程開發小組,針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群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適度超前并體現“實用性、先進性”原則的教學內容,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轉化成教學成果。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探索與實踐深刻反映出,高職教育是圍繞產業需求、針對職業崗位的教育。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合理的專業群是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重點。專業辦學必須主動對接地方經濟,使服裝產業積極適應產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聚集優勢專業,積極為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人才需求服務,促進新知識和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教育創新。推進專業品牌打造,較快建成具有顯著優勢的服裝品牌專業,提高辦學效率。
[1]鄒建英.澳大利亞培訓包的優勢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31).
[2]韓繼紅,李曙明.后示范時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路徑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7).
課題項目:此文為2013年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57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