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花 曹均學
摘要:
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但少數人也存在好逸惡勞,缺乏艱苦奮斗精神;以個人為中心,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冷漠;追求物質利益,功利性強等現象。凈化社會環境,優化家庭教育,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是應對之策。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總書記來到北大同青年學子座談時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就必須了解大學生價值觀的狀況,找準其問題根源,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才能將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現狀
據筆者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道德認知水平較高、政治心理日趨成熟、生活態度積極向上、職業選擇多樣化等。但調查中也發現少部分同學的價值觀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問題,雖然不占主導地位,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好逸惡勞,缺乏艱苦奮斗精神
去年有一則 “一個6歲的孩子幫忙大學生收拾吃飯后的臟盆子”的新聞,引來了不少的吐槽。以及在這之前,“南昌大學辭退保潔員,全面推行學生自主保潔,自主打掃宿舍走廊、樓梯、廁所。”初衷是為了讓大學生通過勞動懂得艱辛、珍惜勞動成果,但是卻引發學生不滿,不少宿舍樓里垃圾成堆。學生的理由是,自己是來讀書的,不是來掃廁所的。隨后引來輿論關注和公眾廣泛的熱議。“6歲女孩‘幫收臟餐具,而大學生‘好逸惡勞病‘誰來收拾?”在就業領域的表現,更能說明大學生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大學生為什么找工作這么難?除了就業形勢不好的客觀原因外,大學生本身擇業觀也是一個問題。“高不成,低不就”,想要高薪,又不愿意吃苦,自身能力與企業要求不符,不愿在基層鍛煉。
2.以個人為中心,不講奉獻,只講索取
出身于九十年代的大學生,沒有經歷過任何戰爭和社會動蕩,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是家里的中心,獨生子女居多,不懂得分享與忍讓。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自私的性格,自我意識過分突出。雖然有學校、社會宣傳的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在現實情況下,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還是有人會選擇個人利益。部分大學生知行脫節,價值取向嚴重失衡。“他們雖然能夠認識到社會、集體在個人生存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更強調社會、集體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形成以個人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無視社會需要,過分強調個人主體性的極端個人主義。”[1]
3. 崇尚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冷漠
“哈韓族、哈日族、哈美族”等這些新名詞的出現,以“哈韓”為例,“哈韓族”是近幾年在青少年中逐漸形成的,也稱為“韓流”,以另類獨行的形象外觀、生活方式,引以為時尚,他們熱衷于韓劇,韓國化的服裝,韓國化的飾品,韓國語培訓班報名者“趨之若鶩”,韓國風味餐廳也是“遍地開花”。再如西方的一些節日,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這些都是為大學生生所熟悉并逢節必過的,而且比起中國的七夕、端午節、 中秋節甚至春節都更喜愛。雖然這些外來的文化,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與世界接軌,但是過猶不及。這些外來文化中無一不包含他們本國的價值觀。如果中國的青年一代,都去崇尚別人的文化、價值觀,那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由誰來繼承?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作為大學生,一時新鮮可以,但要保持清醒,警惕被同化,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來繼承并發揚光大我們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 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領域,而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受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而形成的。
1.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沖擊
由于社會轉型時期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加之社會意識形態沒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造成了人們思想混亂,部分大學生也深受其害。個別同學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好個人與國家、集體以及他人的關系,過分注重個人利益。一些大學生,在為人處世上,過分強調自我,做事情最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個人主義盛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交流不斷加強,文化的傳播也迅速發展,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不斷傳入我國,大學生作為接受能力較強的一個群體,對一些新鮮事物不加分析的全盤接受。造成一些信仰不堅定的同學,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搖擺不定,不知道何去何從,甚至變的偏激,失去理智。
2.家庭價值觀教育缺失,學校價值觀教育時效性不強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成長的搖籃。家庭作為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對其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長期的、穩定的影響。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在周圍環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的形成的,是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期間,家長教育方式以及其素質,對孩子價值觀的培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長的“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和家庭關系不大”觀念,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事實上,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或多或少的模仿。現實情況中,家長忙于工作,忽視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當孩子出現疑惑的時候,沒能及時得到解答,久而久之,問題越積越多,有些成為問題少年。
學校教育方面一直以來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現象,國家為鼓勵大學生成才,設立了多種獎助學金,但相當的高校仍采用排名的方式進行發放,這實際上也給學生一種誤導。雖然學校一直在進行價值觀教育,但是總的來說,時效性不是很強。價值觀教育方式單一化,不符合現在青年大學生張揚個性的特點,因此成效有限。同時,現在高校最關心的還是學生的就業問題,在價值觀培育方面,下的力氣不大,因此所收獲的效果也就一般。
3.大學生思想防范意識差,自身修養力度不夠
當代大學生普遍在處于18歲到22歲左右的年齡階段,他們生理發育已基本成熟,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從心理學角度看,大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他們的思維、情感處于變化發展中,他們在各方面的心理特點上充滿矛盾,處于極不穩定的變化中。”[2]因此,大學生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價值觀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馬克思曾說過:“個人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3]“能夠與大學生直接或間接發生聯系的人因為地理位置或空間位置的優越性,對他們的價值觀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消極的因素在這個群體的價值觀中占主導地位,那么,整個群體的價值觀將向消極的方向發展。消極的價值觀會通過這個群體成員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價值判斷表現出來,這樣又會影響周圍的人,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大學生要慎重選擇交往對象。
三、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本人在認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基礎上,因材施教,將大學生價值觀引領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軌道上。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對策:
首先,凈化社會大環境。所謂社會環境,就是指我們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制環境、文化環境等宏觀因素。社會環境對我們職業生涯乃至人生發展都有重大影響。如果在政治方面有穩定的政局、透明的決策制度;在經濟方面,能正常運行,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有健全的教育體制,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那么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會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保障。因此,政府要下大力氣去整治社會環境中的不良風氣。
其次,優化家庭小環境,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子不教父之過”,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的道德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道德修養,我國古代的“父慈子孝”就表明了父母的德行修養對孩子的影響。
再次,要發揮高校價值觀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是實施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直接場所。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輔導員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根據大學生教育主體多樣性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引導,不能千篇一律。學校也要積極開展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更好的理解并認同主流價值觀。
最后,作為大學生本人,要有積極培養符合社會潮流的價值觀的自覺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拓寬自己的閱讀面。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得能力。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大學生在缺乏社會經驗的情況下,更要通過廣泛涉獵,增加自己的閱歷,這樣也不會輕易的就被各種非主流價值觀的表象所欺騙,不會人云亦云。同時,大學生也要尋找機會,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好高騖遠,才能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學問,認認真真辦事情。
總之,在全社會都大力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大學生更應該積極踐行核心價值觀。了解了大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后,社會、學校、家庭要多方合力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大學生本人也要意識到自身不足,努力養成符合社會潮流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素芬,張淑琴.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特征及其教育引導【J】.石家莊: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4).96-98.
[2]蔣玉清.論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困惑及教育對策【J】.咸寧學院學報.2009(4).9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4]黃蓉生.青年學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25.
本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與實踐教學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C14E09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