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成
摘要:
探究《社會契約論》中盧梭關于人民主權的思想,對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對我國當前的民主、法制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有深遠的意義。人民主權的基礎是公意與社會契約。人民主權的四個基本屬性包括:主權不可轉讓;主權不可分割;轉圈不可代表;主權至高無上,永遠正確。盧梭人民主權理論針對主權的從屬——立法權和行政權,人民作為主權者維護監督主權派生物的權利,修改、廢除和重新簽訂社會契約的權利,進行了制度設計。《社會契約論》中的人民主權思想,以及批判繼承了盧梭人民主權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具有重大啟示。
關鍵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理論;啟示
《社會契約論》成書于1762年,其中關于民主、法治、人權、主權等問題的理論為隨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武器,盧梭也成為大革命時期許多法國革命家的精神領袖。《社會契約論》的產生有其階級和歷史背景,它是應資產階級崛起,推翻封建特權的需要而產生的。但它包含的人民主權、民主法制的的思想,議會制的政治制度,對限制權力的的獨裁專制具有借鑒意義。在我國目前政治文化和制度領域仍存在封建殘余,新的資本主義特權正在產生的條件下,探究《社會契約論》中的人民主權思想對我國當前的民主、法制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人民主權的基礎:公意與社會契約
在本書中,作者開篇即寫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盧梭首先探討了人類是怎樣由自然狀態過渡到政治狀態的。繼而提出,唯有公意才能夠按照國家創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而經由公意形成的具有主權的政治權威必須具備保障人權民主法律的特性,這樣的權威才是合法的,符合社會契約的。
為了克服自然狀態下的種種阻力,人們訂立了社會契約,從而產生了政治共同體或者主權者。“社會公約也賦予了政治體以支配它的各個成員的絕對權力。正是這種權力,當其受到公意指導時”,就獲得了主權這個名字。
二、人民主權的基本屬性
(一)主權不可轉讓
盧梭指出,主權是公意的運用,故主權不可以轉讓。主權既然不外是公意的運用,所以就永遠不可轉讓,并且主權者既然只是一個集體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來代表本人。如果人民將權利轉讓給某個人,那么由于私意的存在,可能為了一己之私而危害了人民的公共幸福,失去了主權的控制權,人民只會淪落到被奴役的狀態。權力可以轉移,但是意志卻不能夠轉移,建立在公意基礎上的的主權也就不能夠轉移。盧梭的社會契約是一種大契約,它是每個人與所有人訂約,是絕對的、無保留的、無條件的將自己的全部權利進行的轉讓,這與洛克等其他思想家轉讓部分天賦權利的社會契約是極其不同的。每個人轉讓自己的全部權利形成的共同體不能由具體的個人來代表。
(二)主權不可分割
以公共意志運用的主權同樣也不可以分割。因為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它要么是人民共同體的意志,要么就只是一部分人的私意。在前一種情形下,這種意志一經宣示就成為一種主權行為,并且構成法律。在第二種情形下,它便只是一種個別意志或者是一種行政行為,至多也不過是一道命令而已。盧梭不贊同分權的觀點,認為這一觀點不過是政論家的騙術。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沒有能形成主權權威的正確概念,出自把僅僅是主權權威所派生的東西誤以為是主權權威的構成部分。
(三)主權不可代表
盧梭認為,既然主權是不可轉讓的,同樣的道理,主權也是不可代表的。“主權在本質上是由公意所構成的,而意志又是絕對不可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個意志,或者是另一個意志,而絕不可能有什么中間的東西。”盧梭反對代議制,將其視為封建制度的產物,是國家的龐大和政府濫用權力的結果。盧梭認為“代表”這一觀念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代表們在選舉時利用人民的同情心,而在執行國家權力時卻要征服人民,在征服了人民之后便會濫用權力,他們沒有集體觀念和服務他人的意識,關注的是私人利益,只要一個國家或民族選定了他們認為的代表,人民就將在政治和人身上不再自由。盧梭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他認為,在選舉議會成員時民眾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接受人民轉讓的主權之后,議員便占有了人民的主權,并利用主權統治人民,人民也就成為了政府的奴隸。同時,盧梭在論述主權不可被代表這一屬性時,強調的是“在立法權力上人民不能被代表,但是在行政權力上,人民是可以并且應該被代表的,因為行政權力不外是把力量運用在法律上而己。”
(四)主權至高無上,永遠正確
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二卷第三章論述公意永遠正確,永遠指向公共利益,也就是主權權威的保證,所以主權自然也是永遠正確。盧梭認為,由于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城邦,都要按照最有利于全體的方式來分配各種利益關系,就必須具備一種普遍的強制力量,而當這種力量受公意指導時,就是主權。因此,基于公意的社會契約賦予了政治共同體支配它成員的絕對權力。
盧梭認為,主權是超越于法律和行政權之上的。主權者享有制定法律和廢除法律的權利。法律只是公意的運用,體現的是主權者的意志,法律與主權相背離的時候,人民可以要求廢止法律,政府所享有的行政權只是主權者的執行人,其根本是為了維護法律和社會的自由。主權決定了人們的權利轉讓的內容和數量。每個人因社會公約所轉讓出去的權利、財富、自由,是否轉讓根據與集體的關系而定。凡是屬于公共利益的就是需要轉讓,只有那些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才是留給人民享有的自由、財產和權利。“但是,也必須承認,唯有主權者才是這種重要性的裁判者。”這表明主權者可以決定公約轉讓的限度或者可以沒有限度,這是公共空間對私人空間的絕對侵占。這個權利是絕對的。主權擁有絕對的權威,不管是在公共生活領域,還是在私人空間。
三、基于人民主權思想的制度設計
為了將人民主權思想從理想轉換為現實,將權力移交到人民手中,真正實現人民擁有主權,盧梭提出了自己的制度設計。
盧梭認為主權是一個共同體的公意,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反對三權分立。盧梭評價洛克、孟德斯鴻的分權學說時,認為他們不能從原則上區分三權分立,就從對象上加以區分,把主權分為強力和意志,分為立法權和行政權,形容他們將“主權者弄成是一個支離破碎拼湊起來的怪物”。他們主張分權學說,錯誤地混淆了主權派生的東西和主權本身,沒有形成精確的主權概念。行政權只是主權的一種外延的派生物,不過是主權權力的執行者而己,不是主權的本質。
(一) 關于立法權的制度設計
立法權是人民主權的主要體現,法律應由服從法律的人民作為創作者。立法者本身并沒有權力,他們只是指導者。編訂法律的人便沒有、而且也不應該有任何的立法權利,他們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議,只有人民自己(或者說主權者、公意)才有權設立法律。一切立法體系的目的可以歸結為兩大主要的目標:即自由和平等。各個國家應根據當地的形勢及居民的性格對法律體系加以修改,確立一種不一定最好、但對自己國家來說是最好的法律體系。在這種體系下制定的正確的法律才能成為主權者賴以形成的社會公約,才能保證人的政治狀態較于自然狀態的美好,進步。
(二) 關于行政權的制度設計
在盧梭看來,政府只不過是主權者的執行者,是人民主權意志的實施者,政府只是一個道德人格,只是被賦予了一定的能力,集主動與被動于一身。政府只是主權者的附屬,因主權者的存在而存在,這就說明政府并不具有絕對的獨立性,它只是人民意志即公意的執行的工具,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政府應該時刻準備著為了人民而犧牲政府,而不是為了保全政府而偏離了公意,損壞公共利益。但是,政府的意志可能會侵吞公意,這時政治體就將解體。
(三)監督制度與革命的合法性
為了監督立法者和行政權,作為主權者的人民將定期集會作為自己行使人民主權的方式。立法是人民主權的最主要的體現,雖然主權者將國家的治理交予政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主權者對政府放任不管,人民會通過集會的方式時常提醒和表達公意,以此來選舉和監督政府定期集會,是為了防止政治體的解體和公意的偏離。集會是人民主權防護的重要一環,是在政府創設之后,不斷地通過集會來約束政府,防止出現英國那種人民在選舉之日是主權者,選舉結束就成為了奴隸的現象,經常、定期的集會,人民主權的經常表達,不僅是約束政府權力、制衡政府力量,也是人民主權的鞏固和維護。
人民是主權者,是社會契約的簽約者,每個人有退出契約、重新訂約的革命權利,這是維護人民主權的最后防線。“在國家中,并沒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廢除的,即使是社會公約也不例外”。人民反抗現有的契約是合法的,這是公意的表現。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的委托,政府人員只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權委托他們也可以隨時撤換他們,政府的創制與社會契約有著本質區別,它只是一種法律并沒有主權的絕對性,因此,推翻政府也就不代表否定契約。
四、盧梭人民主權思想對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啟示
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作為馬克思人民主權學說的主要理論來源,對馬克思的人民主權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由于兩位思想家的階級立場不同,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馬克思在批判的前提下汲取和繼承了盧梭人民主權學說的精華部分,揚棄了其關于主權不可代表的基本原則以及對于代議制的看法等觀點。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照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的指導建立,可以借鑒盧梭關于人民主權的光輝思想,其對我國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民主、法制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
盧梭人民主權實現的主要條件是人民直接參與選舉,直接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這對中國的民主制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在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下,人民可以直接制定和修改法律、直接任命和罷免官員等,盧梭的直接民主選舉是在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直接的政治選舉,這在人口眾多、地緣遼闊的中國雖不適合,但這一選舉制卻適用于我國的基層民主建設,尤其適用于農村的民主制建設。生活在農村的人民都是處于弱勢群體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的民主意識薄弱,但最需要民主的庇護,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農村實行直接民主,以致提高我國的基層民主程度。發展基層民主中的“村民自治”制度有其重要的社會作用,其主要作用在于,它不僅有利于提高普通農民直接行使自身民主權利的能力,還有利于提高村民管理村內公共事務的能力,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有效途徑。為提高社會主義中國的民主進程,雖有必要借鑒盧梭的直接選舉制,但我們仍要學習馬克思的批判繼承性原則,學習其優秀的部分,祛除其糟柏。為解決社會成員的民主意識不強,尤其是解決基層人民的民主意識薄弱和民主能力低的問題,其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就是提高國民素質,增強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理論要求我們借鑒盧梭的人民主權觀點,在現階段既要逐步完善代表制民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人大制度下的公民民主參與權利,使公民選舉出來的人大代表可以真正履行管理國家、監督權力、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任務;完善公民權利的憲法保障,使憲法可以被運用到司法實踐活動中來,落實2004年修憲時寫入憲法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構建服務型政府,認清政府是人大的附庸,行政權是主權的派生物,應服務于主權者;完善發展基層民主,由基層做起實現人民真正當家做主,夯實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基礎。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碩士研究生,上海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