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任北上 郭晶晶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可能影響和制約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自主提問行為的各種因素,提出有助于培養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自主提問;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070-03
在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是教育新形勢的需要,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誘發探索思維的動力和方向,其本質就是創新。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理想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提問”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將學生合作及解決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然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們在課堂中很少主動提出問題,原因是復雜和多樣的,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自然肩負著尋找源頭,探索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任。本文以一般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對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主動提問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
一、自主提問內涵的界定
提出問題是指通過情境的探索產生新問題,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問題的再闡述。因此提出數學問題就是通過數學情境的探索產生新問題,或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對問題的再闡述。具體地講,提出數學問題是指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針對學習或研究的對象自主認識并分析目標、條件、困難等要素,產生問題需求,并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示出來的一種行為。學生自主提問,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受到個體已知經驗的干擾對新的知識所產生的思考或困惑,為了尋求答案而自發產生語言表示出來的一種行為。
二、課堂自主提問的重要性
教育家杜威曾說過:“一個清楚地寫出明白的問題,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這就等于指出科學教育的任務不單是傳授知識,而更應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課堂自主提問能夠使學生對不了解的知識獲得解答,從而移除學生對學習深入的障礙,進而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課程的每個章節,知識鏈條序列的每一節點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甚至是環環相扣,如果在某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勢必都會影響后面的學習。鑒于部分學生可能對基本知識掌握得不牢固,理解得不透徹,進而導致在學習新知識時出現各種困惑,這就更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只有將病垢曝光,才有可能化解疑難雜癥。
2.在課堂中,學生和老師是矛盾的兩大主要方面,通常老師是知識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受體,但是只有老師的主動傳授而學生的吸收不給力,課堂教學就真正變成“一言堂”。學生對知識吸納的程度和效果、在課堂接收知識過程中遇到什么“堵塞”,他們的自主提問應該是最好的“檢驗器”,這既能豐富學生們的科學知識,又能提高老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自主提問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自發地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的過程,只有通過思考才能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眼、耳、手、腦同時開動起來,新的問題的誕生,則意味著創造力隨之產生。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既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等自身發展,還可以激起更多同學的思考和啟發。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問題的交流討論,既可以增進知識,也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互動和友誼,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集體和諧發展。
三、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
為了給本研究提供有力數據,在南寧市某中學八年級的6個班級中抽取了4個班級,每個班級的男女比例接近1:1,其中2個重點班共86人,2個普通班共94人,總共對18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二)調查方法
使用了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設計了一份關于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基本情況的問卷來收集信息。
(三)問卷內容及設計意圖
此研究受資料的啟發采用了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通過設計有關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基本情況問卷,收集到大量的基本信息。通過收集第一手資料,計算出參與問卷答題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以及所選內容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百分比,由此了解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自主提問行為的現狀,找出影響和制約學生提問的各種可能因素。
問卷調查表總共由13個問題組成,其中第1、7、9題調查學生對于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態度;第2、6題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堂自主提問的態度;第3、13題調查學生課堂自主提問的意識;第4、10題調查教師的課堂教學策略;第5題調查學生提出問題的目的;第8、12題調查制約學生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主要因素;第11題調查學生解決困難的方式。
四、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此次調查在八年級的兩個重點班和兩個普通班進行,共發送180份問卷,回收173份,有效問卷為173份。其中普通班89份,重點班84份,回收率為96%。
調查發現有59%的學生支持課堂自主提問,5%的學生認為提問是為了出風頭。由此可見大部分的學生對學生數學課堂自主提問持積極的態度,然而也有3%學生認為課堂提問會耽誤課堂進程而持反對態度。也發現近32%的學生沒有做好自己在課堂上自主提問的思想準備。這反映出不少學生的學習還是一項被動的知識接受過程。
調查發現影響課堂自主提問的因素:有18%的學生選擇現有的教育機制,16%學生選擇教師態度,46%的學生選擇自己的心理因素,14%的學生選擇教師的課堂策略,12%的學生選擇課堂時間不夠,42%的學生選擇自身學習和理解能力。可知,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以及學生的心理因素是制約他們課堂自主提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現有的教育機制、課堂策略和教師的態度也起到制約的作用。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還發現了重點班30%的學生經常自主提問,13%的學生在數學課堂從不自主提問;普通班中20%的學生經常自主提問,23%的學生在數學課堂從不自主提問的。而且重點班82%的學生認為自主提問對提高學習效果和促進師生互動比較重要,普通班只有65%的學生認為自主提問對數學學習和師生互動比較重要。由此可見不同的班級環境也會影響著學生課堂的自主提問。
通過問卷調查整理獲得的數據發現,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環境、教師教學態度及課堂策略等都對學生課堂自主提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五、影響學生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因素
(一)學生的個人因素
1.提問的意識不強。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元認知在個體問題意識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元認知,即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認知,及過程就是對認知進行監控并提出策略進行進一步認知。在元認知有效的管理下,當學習者在認知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及時發現自己的認知水平與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形成了問題。從問卷調查數據我們發現只有約22%的學生能在課堂上經常提問,57%學生很少提問,21%的學生從來不自主提問。由此可知,大部分的學生缺乏足夠的提問意識。學生的認知結構程度影響甚至左右著學生的提問意識。
2.心理因素。通過調查發現有46%的學生是由于心理因素制約著課堂自主提問。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春發展期,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和自信心不強的現象,他們對老師和同學們就自己提出問題后的反應極為敏感。他們在自我認知和評價上往往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怕被老師鄙視或同學嘲笑。這種心理狀況直接影響著部分學生的自主提問,甚至造成即使有疑問往往也會壓抑住提問的欲望。
3.認知水平。調查還發現42%的學生認為自身的學習能力及理解能力制約著課堂自主提問。事實上,除了知識儲備量外,個人的認知水平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結構。這是因為,如果人的認知能力不強,只是一味被動地接受教師輸入的信息,識別知識點或知識面之間的聯系的能力較為匱乏,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對問題無從形成與發展;即使產生了問題,那也只停留在知識信息的表面。
(二)教師的因素
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課堂策略也影響著學生課堂自主提問。在調查中發現有58%的學生認為教師經常提醒和鼓勵他們在課堂上主動提問。但是只有46%的教師能偶爾在課堂上留出專門時間供學生思考和提問,有32%的學生有過關于課堂提問的訓練。部分教師仍然秉承陳舊的教學觀念,認為課堂就是教師的舞臺,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些教師通常不太支持學生的課堂提問,甚至認為學生的自主提問會耽誤授課時間、影響授課進度和教學任務。調查結果證實,部分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只是課后再解答。這樣就會導致學生誤認為自己提問的行為遭到教師的反感或者以為所提的問題沒有價值,進而挫傷和逐漸喪失了提問的積極性。
(三)教育環境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班級的學生對課堂自主提問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差異。重點班82%的學生認識到課堂自主提問的重要性,只有13%的學生在課堂上拒絕提問;而普通班65%的學生對課堂自主提問表示認可,有23%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主動提出問題。這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環境對學生的認知也會造成差異。縱觀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現狀,雖然提倡的是素質教育,但由于應試教育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考什么,就教什么”成為各個學校實踐教學理念的“潛規則”。事實上,眾多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都會把一個年級的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如,重點班、普通班等)。在重點班里,學生互相攀比、彼此競爭異常激烈,即使遇到自己不太理解的知識點、或對某一問題產生新的想法,寧愿“爛”在肚里,也不愿意提出共享。在普通班里,學生們都習慣臣服于課本和教師的權威“統治”,他們往往會認為彼此都是“下里巴人”,沒必要舉手發言出風頭,久而久之學生的“話語權”就自消自滅了。
六、培養學生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啟示
課堂自主提出問題的本質就是創新,要培養創造性的人才,就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這些枝節小事開始。教師要培養和傳授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能力。只有當學生將課堂提問形成常態時,學生才會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才會自主發展與進步。筆者始終認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從教學法的角度,采取一些措施煥發和激活學生自主提問的欲望。以下給出幾點建議以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
1.改變教學觀念。傳統的數學課堂習慣于教師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即使是提問,也多為教師自問自答,越俎代庖。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造成學生總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而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引導學生質疑、思考、自主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不妨討論一個案例:已知x1,x2是方程2x2+5x-7=0的兩根,求x1+x2的值。由于此題存在著多種解法,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時間,然后請自愿上講臺的學生板書解題過程,并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臺下的學生自然會發現其他的解題方法,故此也會順應“潮流”舉手要求演示自己的解題方法。可見一個簡單的教學方法變革就能形成了可觀的課堂局面:教師問題引導-學生提問和解答-總結各種解題方法-達到集思廣益調動學習熱情的結果。
2.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態度溫和,積極地誘導學生質疑,還要對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教師要對于學生提出的富有延伸性的問題,可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大家討論。“一般說來,學校里最主要的缺失性需要是愛和自尊。”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在旁人看來是幼稚的,也絕不能嘲笑、諷刺和挖苦學生。
3.創設問題情景。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探究性的生活化背景、游戲性、故事性和實踐性情境等來誘導學生思考并形成問題意識。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題來引導學生產生更多的相關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問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鑒別“真問題(真實、有效、有價值)”的技能及方法。
4.巧設導學提綱。一般而言,學生并不清楚一節課要學什么,怎么學和學習要領。教師備課時就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知識設計一些具有明確目的性,知識梯度性的導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感知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發揮智力潛能,探索問題答案。教師在上課前把設計好的導學提綱發給學生,把上課的知識結構,重難點告訴學生,使學生有學習目標,帶著問題聽課。經過一段時間的富有啟發作用的導學提綱式教學,學生就能夠帶著問題來上課,在課堂上自主地提問,達到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5.加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元認知”知識學習和能力的培養。通過提問過程的元認知知識學習,元認知技能、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培養,豐富學生有關提問能力的策略性知識,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增強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教會學生采用啟發式的自我提問來形成問題并提出問題。啟發式的自我提問有:我所面臨的是怎么樣的問題?我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
6.學校教育要求發展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問是創造的源泉,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自身就必須具備創造性的思考策劃與教學技能;由此,學校要為教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擴大知識視野,拓寬知識結構,更新教學理念。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文化背景、特點和學生的需求,適當地編制校本教材,利于不同基礎層次,理解層次,學習進度的學生發展。
七、結束語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思維,這對他們將來能否成為創造性的人才至關重要。重視自主提問,培養學生數學課堂自主提問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的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丹丹.初中生課堂提問能力的培養[D].四川師范大學,2008.
[2]李秀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實證研究[D].2007.
[3]陳蓓.高中英語課堂學生自生提問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