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激發學生興趣、進行主動思考和探究活動的關鍵性因素,是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問題,不僅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積極性思考,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而且還能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有利于學生質疑和探究能力,以及數學思維和素質的提高和培養。主要從問題的提出、設問的原則和設問的策略三個方面簡要闡述了對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性設問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思維;興趣;設問;有效性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收、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的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這些方式都是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隨著課程教育的改革,很多教師從“滿堂灌”中跳出來,卻又掉進了“滿堂問”的怪圈中。提問并不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更不是教師的自問自答,而更多的是利用提問,誘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思維活動的持續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而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遠比解決一個數學問題還要更加困難得多,因此,我們首先要注重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提出,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學生的預習問題。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主觀需求和學習愿望,是他學好這門科目的基石和內在動力。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不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會自然而然地生成預習問題。其二,教師的預設問題。在備課中,設置教學問題必不可少。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充分考慮課堂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設置串聯的問題,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其三,課堂的生成問題。除了以上兩種既定問題以外,很多問題都是在課堂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問題恰好是最有價值的,問題的產生過程,也正是學生探索新知、形成能力的
過程。
二、設問的原則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設問要遵守以下的三個原則:
1.設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層層遞進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三者之間是循環往復,不斷轉化并螺旋上升的。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設問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在最近發展區設問,讓學生能“跳一跳,夠著桃子”,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相反,如果教師在“已知區”提問,就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會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如果教師在“未知區”提問,學生的智力和知識儲備達不到,就會因為苦思不得解而喪失了信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失去了問題的價值。
2.設問要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留足時間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的學習始終伴隨著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數學的學習。因此,在設問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問題本身的是否有效,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生的思維,而且還要考慮到對于問題思考的時間的預留。恰當地預留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夠認真、全面、完整地思考問題,從而得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正確的回答。時間既不能太短,使學生不能充分思考,導致回答的簡短、片面,也不能太長,造成寶貴課堂時間的浪費。因此,設問中留恰當的時間思考,對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有效的。
3.設問要有利于保持學生學習持續性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前預設的問
題,而應該在課堂活動中,不斷地生成新問題,促使學生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
三、設問的策略
1.由難到易,分層設問
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設問時,一方面要遵循課堂設問層層遞進的原則,設置由難到易的、循序漸進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正視學生個體差異,設置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問題,讓每一層次上的學生都能“可望”且“可及”,有所學、有所得,提高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2.設置沖突,激發提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解決問題需要的是知識和技巧,提出問題則需要的是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精心設問,給學生設疑之外,還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多疑善問,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3.精心設置,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進行積極自主學習活動的最主要的內在驅動力。而數學科目本身就是一門比較枯燥、單一的課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優勢來精心設置問題,化抽象為具體,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傳遞數學信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精心地設問,遵循設問的原則,采用多種手段積極地激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已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創造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簡樹河.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設問[J].中學生數學理化,200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