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寶
摘 要:利用課前演講“講吧”充實課前兩分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講吧;興趣;效果
課前兩分鐘,學生都在做什么?想想你的學生,會在做哪些事?
準備學習用具?調整精神狀態?說笑聊天?發呆干坐?在陽臺上被老師訓話?辦事情回來的路上?……這些現象你可能都見過吧?
和二十四小時相比,兩分鐘太微不足道,浪費掉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是如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學習日漸下滑,誰還能放棄一分鐘呢?
課前兩分鐘(即小預備)的目的是準備下節課的相關內容,比如學習用具、精神狀態。平時使用上,結果參差不齊。有的學生習慣好,課間就將下節課的學習用具準備好了,而有的學生可能一節課上完了,還沒有拿出課本;有的老師比較負責,能及時指導學生做好準備工作,而有的老師喜歡踩著上課的鈴聲進班,那時班級有時是亂哄哄的……
怎樣改變這個現象?我想到了我校的語文教學傳統:課前演講。
這種演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演講,是語文課前學生進行的人物或作品介紹,也可就人或事發表看法,還可以讀自己或他人寫的文章,也能進行作品表演。內容包羅萬象,形式多種多樣,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十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名為《教并快樂著》一文,里面提及演講給我校學生帶來的學習積極性。十年后,還能堅持這一傳統的老師已經寥寥無幾,這其中有學生講得不好的原因,也有內容雜亂無法統一的原因,更有太占用上課時間的原因。諸多原因讓許多老師漸漸拋棄了演講,讓其塵封在歷史的記憶里。
是否可以利用演講來充實這兩分鐘?
說干就干,結合平時課堂演講的經驗,我對這兩分鐘的使用作了具體而又大膽的調整:
首先,要給這個活動取個正式的名稱,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度。考慮活動的性質,結合一些綜藝節目,我把它定名為“講吧!”意在讓大家張開嘴盡情地展示自己的知識,展現自我的風度。
其次,規定“講”的時間。從預備鈴聲落到上課鈴聲響起的兩分鐘。兩分鐘能講多少字?經過多次試驗,我發現正常情況下學生如果內容熟練、語速正常、語氣合理能講550字左右,即學生準備的材料要在500~600字之間。開講后,準備的材料不管還剩多少,上課鈴聲響起,學生就自動停止。原來的“演講”雖有時間限制,但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演講。從學生方面來說,內容講述不完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可能對演講失去信心;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學生演講超時有時持續七八分鐘甚至更多,上課計劃嚴重受到影響。“講吧!”的兩分鐘限制了學生的發揮時間,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在準備材料上下功夫,增刪詳略上費心思,選取、組織材料的能力得到鍛煉。講時還要注意輕重緩急,雖有開始緊張的現象,但隨著講、聽的次數增多,許多學生的口才和膽量都明顯提升。
再次,抽簽決定“講”的人選。我事先做好全班學號標簽,小預備鈴響時由教師隨機抽簽,抽到誰誰即刻上講臺“開講”,這樣做很好地解決了觀望、推諉心理。講過的學生根據老師的安排進行其他內容準備,以防有可能再次被抽到。此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講過的學生對后來講的內容不感興趣,無事可做,造成局部或整體混亂的現象(當然,為了公平性,我有時故意抽出已講過的學生標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然后,明確“講吧!”的評價和獎懲標準,一講一小評,一話題一大評,評價的結果劃入各小組的分數欄,參與平時的評比。
最后,給定學生“講”的話題,避免學生到處開花卻淺嘗輒止。起始或新接的班級,我一般給定的是自我介紹和推薦信,方便師生更快熟悉學生情況,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接下來提供班級(校園)故事、生活感悟、人生體驗、人物品析、歷史探尋、作品挖掘等話題(后來,我們還根據課本單元話題的安排,設立了單元話題,緊扣文章教學;還根據不同小組的情況安排不同的話題)。這些話題也并非固定順序,一切還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這樣逐層深入地帶著學生培養了講的興趣,提升了感性思維能力,收獲了情感的熏陶,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去年九月,我中途接手了兩個班級,由于初一是新手教學,缺少相應的教學經驗,語文學習技巧不夠,學生非壓就不能學習,語文課堂無人愿意說話、交流。一節課下來,可以明確感受到學生對語文的陌生和抵觸。要怎樣扭轉這種局面呢?我想到了“講吧!”。
一切明了之后,“講吧!”再次開講。
開講的學生頗有講究,雖說是抽簽決定的人選,但都是在積極了解學生情況后確定的特別人選。這些學生有口才,有魄力,平時表現相對突出,讓他們先講大多起到榜樣作用。這樣一來,開講的幾位學生,必然非常成功,總會激起一部分學生躍躍欲試。由于是初二的學生,興趣來得快,轉移得也快。一周之后,我提高了講的要求:內容上和前面的學生不得有高度重復的地方,比如同樣介紹特長,你的和前面學生講過的不能重復,而要突出不同的重點。做出這樣的調整,讓學生知道同素材的選擇可以因為突出不同的重點,從而獲得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抽簽帶來的懸念和不服輸的心理沖擊著學生的內心,有的學生匆忙上陣,留下了遺憾;有的學生盼得心慌也沒有機會展示,怎么辦?
我再次調整戰術,讓幾個平時比較張揚卻又沒有機會展示的學生進行PK,給他們限定“講”的話題,給出固定的時間。為了公平公正,我將這個比賽放在班會上進行,參評人員除了語文老師外,還邀請了班主任和其他班級的語文老師。依然是抽簽決定順序,當場打分,公布結果。為了形成有用材料,比賽全程由攝影社團的學生進行攝像,方便再次播放,明確得失,最終選擇最好的視頻做成班級資料,以備后用。
幾次這樣的活動后,學生的性格沉穩了許多。為了提高他們講的能力,我也在適時的時間給他們講解“講”的技巧、組織材料的竅門,播放相關賽場上的精彩畫面,讓他們學會怎樣在不同的要求下針對性更強,表達效果更好。
一年下來,我諳熟每個學生的性格、說話特色,閉上眼睛都可以想象得出他們慷慨激昂的樣子。從“講吧!”里,我了解了他們對于生活的看法、人生的思考。
記得有位學生曾經給大家侃侃而講鄧稼先,對人物精神境界的高度評價讓人擊掌相和;記得有人講艾米莉·狄金森,那份積極的態度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更記得有人講宋江智取無為軍,那顆細膩的心思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是什么勾起了他們的表現欲?又是什么引發了他們的興趣?
我想那應該是“趣”字。
因為聽著有“趣”,便想著去講;因為講得少“趣”,便想著再講;因為評得有“趣”,便想著講好;因為抽簽促“趣”,便期待講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因為“趣”字的引導,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語文。
每認識一屆學生,“講吧!”便重新開講。幾年過去,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講吧!”中收獲信心,更收獲了成就;而“講吧!”也在這一屆一屆的“講”字里日臻完善。
課前兩分鐘,我期待,學生更期待。期待展示,期待收獲,于是這里課前靜悄悄,原是“講吧!”聚人心;這里課堂氣氛好,原是興趣調心情。從此,不再有人害怕語文、拒絕語文,因為有了這樣精彩紛呈的兩分鐘,還有誰不被吸引過來呢?
課前兩分鐘,真好!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課堂教學研究30年的變遷進程[J].中國教師, 2008(11).
[2]葉瑞烽.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交流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8(0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