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通過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師的鼓勵方法以及如何讓學生在質疑過程中升華認識這些方面闡述在物理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提高教與學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質疑;實踐;過程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彪S著新課標的實施,我們不能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應該更加注重過程與方法,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那么才能達到三維目標中最高的境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真的想去質疑,他們質疑問題,質疑題目,質疑老師,甚至質疑課本。既然學生喜歡質疑,我們為何不順其自然,我們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質疑促進我們的課堂不斷前進,而不是按照老師的教案。因為質疑更是一種過程,一種可以升華學生認知的過程。下面就淺談一下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根本
沒有觀念的轉變,一切便是空談,所以我認為教師如果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自己要具備以下教學理念。
1.質疑就是在學習,而不僅是為學習做準備
這一理念的提煉不僅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更進一步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我們認為質疑僅僅是為了隨后的學習服務,但現在通過教學實踐發現質疑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或者說在學習的外延中,質疑本來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2.質疑可以培養學生敢于面對問題的能力,形成樂觀的心態
當今社會壓力大,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選擇逃避,雖可以一時清閑,但問題依然存在;而樂觀者之所以樂觀,并不是他們沒有問題,而是他們敢于面對問題,把解決問題當成樂事。在我們的教育中,有不少案例告訴我們,當學生不敢面對問題時就會選擇極端的方式,所以我們有必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從而促使他們敢于面對問題,形成一種樂觀的人生心態。
3.質疑不能脫離現實的評價體系
由于當下的教育評價體系還是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質疑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質疑的有效性,不能一味為了質疑而質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時刻關注質疑與學業成績效果的關系,由此來不斷提升質疑的價值。
二、教師的鼓勵,幫學生留下其質疑足跡是導火索
教師可以對學生質疑的情況加以記錄,記錄中主要分為每一個學生質疑的次數和質疑的質量兩部分,每周進行反饋,讓質疑的習慣慢慢感染到每一個人,讓課堂產生良好的質疑氛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耐心予以解答,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關鍵詞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在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在知識的上下聯系比較中要敢于反應;在總結知識時還要不斷追問。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準備專門的“問題本”,這是因為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產生問題受到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制約,沒能及時提問;有些問題是學生在課后閱讀、訓練中出現的,學生可以利用“問題本”隨時記錄下來,隨時問老師或通過夾在作業本中交到教師處,教師在“問題本”上給予詳細解答。如果遇到有價的問題,則在課堂上向全班公布,使學生感到喜悅,調動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并認真深入地思考,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學生在翻看“問題本”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學習的艱辛歷程和成長軌跡。
三、質疑是一種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升華認識
我們認為質疑不能僅停留在發現問題,從而提出一個問題而已,它應該是一種過程,是思維的延續。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勢必想去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從而形成一種認知上的升華,可能在認知升華的同時產生新的質疑。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產生質疑,從而習慣質疑,掌握一定的質疑方法。我們利用備課組活動和教研組活動,通過課題組所有成員的經驗交流,對課堂中存在可以質疑的環節進行預設,并結合實際課堂上生成新的質疑加以補充。同時,我們要增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和形象性,盡量避免內容和方式的格式化。
在引課環節中,教師可以巧妙結合生活現象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從而讓學生拉開本節課的序幕,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在演示實驗環節中,老師可以巧妙應用實驗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從而讓學生通過現象解決質疑。
在學生實驗環節中,教師可以巧妙地指導實驗讓學生主動質疑,從而點燃他們的探索激情,并引導他們再通過實驗對質疑進行探索。
在習題課環節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主動產生質疑,從而改善以往沉默被動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質疑對解題技巧方法的領悟加深。
在課外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物理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主動質疑,從而提升質疑的實踐價值。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書本上的實驗過程與方法,甚至結論進行質疑,從而培養他們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
總之,這一切已經在有些課中得以應用,但還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