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摘 要: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各門學科。但是內容的學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數學是孩子進行后續知識學習的重要課程,數學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家長和老師必須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學生數感的培養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讓孩子從小獲得數感奠定孩子未來學習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學生;數感培養;學習能力
教學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進步的過程,教師只有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和發現新的培養學生的方式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能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小學生貪玩,坐不住,如果老師所講的內容不足以吸引他們,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就不佳。怎樣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感興趣,是老師要努力去實現的目標。
數學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靈敏性。數感,是對數學的直覺性感知,對數學的學習有一定的悟性和感受力。能夠養成良好的對數學知識進行感受的能力,能將課堂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行融會貫通。數感好的學生,學起數學來會很輕松,甚至對其他和數學相關的學科也能做到得心應手。數感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數學素養,教師要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進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感知力,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發展其數學感受力。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行簡單的分析,以期給一線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一、從生活中體驗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應用于生活。要想讓學生進行數感培養就需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的生活和課堂知識聯系起來,教學不局限于課堂,讓孩子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中來,以更好地掌握知識、領會理論。這樣的教學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數學教學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生活會給予孩子很多啟迪,用生活中的小事和點滴知識來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對數學的感知力。比如:就日常的飲食來說,一個雞蛋有多重,一個蘋果有多沉,可以讓大家在對瓜果的重量感知中獲得真實的數感。
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對數感的充分感知。老師可以啟發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和數學知識相關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和觀察后,就會得出數學在生活中的體現:“我們一個班級有45名學生”“我穿的鞋是34碼的”“我們的教室在3樓”。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數學”,在對生活的不斷感知中培養數感。
二、將數學課堂生活化
數學課堂不應該是生硬的、枯燥的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在對日常生活故事的講述中讓學生去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理論。課堂生活化,就是將生活中形象的、具體可感的例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最簡單的從教孩子數數開始讓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將數的概念和具體的物象的概念結合起來,用具體可感的畫面和豐富的物體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地去數數:一朵花,兩棵樹,三只小鳥,四個蘋果,六間房子,七本書,八個人,九片葉子,十個指頭……這些答案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開動自己的小腦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數字進行聯想。在不斷的練習中,在不斷地對身邊具體事物的感知中去體驗數學,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數數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矯正學生的錯誤說法,在培養數感的過程中也可以順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將數學和生活結合起來用生活去豐富課堂。
三、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老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自己的動手過程中,體會到創造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在不斷的具體的感受中去真正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教給學生“連加、連減”時,當給學生簡單地講解了連加、連減的含義和計算方法后,可以給學生模擬一個具體的場景:“爸爸一共給了你20元錢,作為兩天的零花錢,自己要怎樣有規劃地花這些錢”,是考慮每天花多少、還是一次應該花多少。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不斷完善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并不斷建構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新的意義,使學習者與真實的實踐有效地聯系起來,在動手中讓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斷地培養起來,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數感,更好地進行接下來的學習。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漸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日常的一點一滴的生活中下工夫,不斷地總結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地培養學生敏銳的數學感受力,在與生活的接觸中,在對生活的體驗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將課堂和生活聯系起來用生活化的、豐富的內容來吸引學生,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動手的基礎上以便于學生數感的獲得,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劉美珍.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感[J].文理導航:下旬,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