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妤
一、闡述觀念
如何實效性和生動性地完成教學目標,是所有教學活動的歸宿點。因為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理念之根本,它是成功開展英語教學的先決條件,是上好一堂課的靈魂。看似完整的教學內容仍留有深不可測的把握空間,需要我們根據各種實際情況,在活用教材的基礎上,預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再以此為立足點,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以保證教學任務的真正達成。
二、關于教學目標預設與生成及其關系的幾點論述
(一)存在于教學目標預設中的誤區
1.預設的目標主體不明確
我們雖然通讀了新課程標準,知道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但并沒有深刻理解“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真正內涵。教學目標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評價的標準也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是否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
2.預設教學目標過于單一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只局限于教授學生語言知識,一味強調知識點的挖掘,而未能從新課程的大綱目標出發,未涉及學習策略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有些目標過于單一。通過課堂的學習,教師除了知識點的講解,更應該讓學生學習如何通過讀和聽獲取有用的信息。
(二)存在于課堂動態生成中的誤區
現在的課由于新課標新理念的要求確實與以往大不一樣了,沒有了“滿堂灌”,師生互動多起來了,這些自然是好現象,但是聽得多了,不免產生了一些疑惑和思考:這些熱鬧的課真正有實效嗎?到底實效在哪里?學生究竟在這節課中學到了多少?所謂的“活”,應該是學生深層思考后的“活”,是學生對問題多元思維的“活”,更是學生智能發展的“活”。
(三)如何理解教學目標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
1.對課堂生成性的理解不能片面
針對一節公開課,有人提出質疑:整堂課只有教師提問題,這堂課只有預設,沒有生成性。而對另一節公開課,授課教師一直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則認為充分考慮到了課堂的生成性。難道問題由誰提出是判斷課堂生成與否的唯一標準嗎?學生總有自己的思維局限,需要教師的點撥,因為有時他們提的問題過于膚淺,不夠深刻。有些問題,如細節題自然要深刻許多,必須挖掘,但學生沒有想到,只能由教師“拋”這塊“磚”了。如果教師在預設時就已經充分預計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課堂當然是真正做到了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
2.不能過分強調課堂的生成性
也許是因為以前滿堂灌的例子太多,現在一有教師提問題的現象就被視作“只有預設沒有生成”。因此,有些教師為了避免這一“嫌疑”,干脆自己不提問題了,以為這樣做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結果課上得雜亂不說,連起碼的深度也沒有了。他們過分強調課堂的生成性,忽略了預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預設與生成對立起來了。
3.目標預設與生成應是辯證統一關系
教學目標的預設和生成不應該是二元對立的,而應該是在預設中生成,兩者是相輔相成、是統一的。
首先,預設是實現課堂教學最大化的前提,脫離了預設的課堂只會散漫無章。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系統性活動,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其次,預設是為了生成。教學不再僅僅是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學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無疑是令人驚喜的,但這終究不是最主要的生成,這種生成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東西。因此,確切地說,生成主要還是預設中的生成。事實上,課堂上動態發展即生成的過程,隱藏著教師目標預設的軌跡。
三、實現目標預設與生成辯證統一關系的有效途徑
(一)因材施教地預設目標,自然促成課堂的動態生成
每次上課前,教師可預先作個調研,弄清學生對什么話題最感興趣,再以此為切入點預設目標。學生有了興趣,自然會熱情高漲,想急于表達他們的見解和真實感受,這樣的課不愁沒有靈氣,再加上教師的及時調控,動態課堂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二)預設目標講究在動態生成中發展教學目標
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體現,因此在預設時必須全盤考慮,要有整體性、主次和層次性,準確定位課時目標。要進行教學反思,在制訂下一個教學目標時要考慮上次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或補充或修正,不斷地為預設的準確和提高加碼,這就是生成促進預設的發展。
(三)在活化教材的基礎上,通過預設捕捉動態生成資源
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在活化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師的主觀理解擬定的。因此,教材的活化處理就顯得格外重要,并借此捕捉課堂的動態生成資源。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尊重自己的預設,盡量按照預設進行教學。一旦課堂上出現閃光點,教師就應該抓住這種天然生成的良機,啟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創新。這樣的課堂教學無疑是生動的,有靈性的。
四、結論
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中的矛盾統一體,缺一不可,它們必須有機融合。也正是有了“預設”和“生成”這對孿生兄弟,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達到生動、有效,從而演繹出無限精彩,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學有所得,樂在其中。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