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瀾
摘 要: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強調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為此,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新的教學觀念和課堂觀念,通過課前精心準備設學習方案,課上靈活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課后鼓勵學生繼續探究的辦法,充分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地理教學;學案
所謂探究式學習就是教師通過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引領學生通過對話、討論、啟發等形式進行的互助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讓學生從“做中學”。現代教育學家杜威認為人有四種本能:制作、交際、表現和探索。在這四種本能中,制作與探索尤為突出。因此“做中學”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在各門學科中,杜威認為地理知識不過是學生每天看到,感受到和接觸到的事實的更正式、更正確、更明確的說明。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又進一步強調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要更新教學觀念,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堂。
一、課前精心準備,設計探究學習方案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么一件事:一位優秀的擁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曾說過,對每節課,他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更有針對性,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對于教師來說,備課是一項基本功,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建立新的知識觀和學習觀,能夠在課前認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精心設計合作探究學習方案。
1.設計的方案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卓有成效的創造性工作都是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的。可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學生只有在興趣的指引下才會主動去探究、去學習、去思考。比如,在學習中東路線圖時,教師設計情境,讓學生模擬扮演某公司的石油老板,石油銷售經理和石油運輸經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到接下來的小組討論中。
2.設計方案時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跳一跳,夠得著果子”。中學生,特別是初一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對于太抽象太難的問題往往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對于過于簡單的問題又覺得沒有挑戰性,所以在問題的設計上要講究層次性,由易到難,從簡到繁,讓學生能夠伸一伸手就夠得著果實,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比如,在學習亞洲地形的時候,教師給出亞洲地形圖以及學習任務單:(1)亞洲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別用什么顏色表示,找出這幾種顏色主要分布在圖中哪些區域?(2)在圖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別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3)亞洲有哪些地形類型?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形類型有哪些?(4)亞洲地形主要特點是什么?這些問題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符合初中生思維能力不強的特點,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學習,自主探究找出答案。
二、課上靈活組織,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學生探究能力的不斷提高和完善,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領,這恰恰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為得意和引以為豪的。正是教師指導下的探究式學習,促成了學生從自發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學的探究,在這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教師起了關鍵性的核心作用。因而,我們應該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指導。
1.教師指導下的授受式學習
對于學習的主體學生來說,從學習的內容到具體學習活動的設計,幾乎知識建構的一切都是由國家或者老師決定的,可以說,授受式學習幾乎構成了學校課程設計的唯一理念。當然許多知識比如陳述性的知識以記憶為主,并不適合也不需要學生去探究或發現,學生必須接受式地學習大量的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已有智慧成果。因此,只要不是“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提倡以積極主動的探究來學習大量的間接知識,把間接知識的學習納入多樣化的探究過程之中。比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中國的地理位置的學習就完全可以加入探究學習之中,學生可以通過中國地圖,借助已有的地理知識,自主合作學習得出中國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北緯4°~54°,東經74°~135°之間,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在此過程中,教師并不需要直接告訴學生中國的地理位置,而是給予學生一張中國地圖,或是稍加復習初一學習的地理知識,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教師指導下的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的本質與核心是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教師只需在課前準備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教師預先很難進行詳細規劃,必須隨時根據學生的探究實際進程及出現的具體問題而不斷調整,這就需要教師做到隨機應變。比如,在學習“水資源”這一課時,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解決方法是重點,如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就需要教師利用各種圖文資料和競賽式等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從世界各大國水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對比表中得出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從我國江南水鄉、西北荒漠的圖片中得出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從我國各地年降水量的柱狀圖中得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從江蘇無錫的太湖藍藻事件中得出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水污染嚴重等。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自主發現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爭做水利專家、節水專家和水污染治理專家等,運用集體的力量分析解決我國水資源的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對學生給出的每一個回答做出適當的評價,不能忽視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建議,不要有太多的他主性和控制性,教師僅僅是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
三、課后拓展延伸,展示學生探究學習成果
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讓我們不得不不斷地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而在學校短短45分鐘的課堂上,能夠通過探究學習解決的問題實屬有限,那只能是一個繼續學習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學習的途徑,更多的學習還在學校之外。在課堂中沒有解決的問題,衍生出來的問題,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在課后就可以通過查找互聯網,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等方式解除自己的疑慮。當然,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后探究的作業讓學生完成,比如中國的地形有一個特點就是山區面積廣大,在課堂上,教師會根據圖文資料,或者采用學生討論的方式得出山區面積廣大的利弊,但不會展開。學生就可以以此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談談自己對山區面積廣大存在的利弊的理解,并且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
總而言之,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的目的是使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更有效,真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又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以及知識儲備時,輔助、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的同時,教師在課后應不斷更新知識,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來適應課改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