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蔭貞+陳泳源
[摘 要]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無差異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全面參與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過程。目前國內有關農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主要是借鑒國外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但我國實際是城鎮化發展速度、水平落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僵局,導致農民工沒能順利地轉移成為市民。在以往和現行政策條件下,農民工市民化在制度、人口素質、成本分擔這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關鍵詞]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B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提出要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讓廣大人民尤其是我們的農民能夠充分享受到城鎮化的建設成果。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積極向城市轉移,實現了城鎮非農就業。如何讓農民工充分享受到城鎮化的建設成果,關鍵是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因此,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外相關研究理論綜述
在國外,絕大多數國家是沒有“戶口”一說的,所以,關于農民戶口管理和農民市民化的專門的研究比較少,更多的是從人口轉移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一)人口遷移規律的理論
英國統計學家列文斯坦作為第一個研究人口遷移問題的學者,在他的《人口遷移規律》一書中,從距離、遷移階梯型、遷移與反遷移、城鄉、性別、經濟發展、經濟動機七個方面高度概括了遷移動機和影響因素。E.李在《人口遷移理論》中解釋農村到城市的遷移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障礙以及農業移民的反應。[1]劉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隨著農業移民在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的趨勢不斷發展,促進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模式將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化,由此將帶來不同經濟部門的工資、生產率的差異的逐漸縮小。
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在《人口流動、失業和發展:兩部門分析》中建立了模型,通過對農業移民的數量進行分析,揭示了城鄉勞動力轉移的動因,并對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尤其是城市失業問題進行了剖析,認為農業移民對城市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并主張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教育質量、改善衛生設施、改善農村生活調節等措施,緩解農業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壓力。[2]
(二)鄉——城移民經濟學理論
19世紀初,歐洲發達國家進入工業時代,邁進現代化轉型的進程,鄉——城勞動力轉移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鄉—城遷移的矛盾,就是農業轉移人口通常難以進入城市比較體面的正規部門工作,而只能在收入低的行業里從事底層工作。但是,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人數不斷增加。斯塔克認為,遷移的動機不僅來自城鄉兩地之間的收入差距,而且也來自其他個人或家庭的因素。[3]布勞和鄧肯在《美國職業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農業移民到城市里處于劣勢地位,職業層次處于社會底層,而城市居民在此基礎上自然就獲得相對高一點的位置。如何把農村移民與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平等聯系起來,解決農村收入差異,讓農村移民獲得均等的發展機會和工作崗位,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二、國內的研究現狀綜述
(一)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含義
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含義,我國學術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觀點。姜作培在《農民市民化的對此選擇》中指出,農民工市民化是指進城農民工徹底割斷與農業生活勞動和鄉村土地的關系,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取得與城市市民同等身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權益,改變農村生活的行為,具有城市生活行為的過程[4]。“中國農民工轉移與農民市民化研究”課題組認為,農民工市民化是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定居在城市并逐漸變成市民的一種過程和狀態,這個過程中會伴隨著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的變化。一方面,農民工市民化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結果,在某一個時段上,它是一種過程,在某一個時點上,它又是一種結果;另一方面,農民工市民化必然伴隨文化的交融和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5]。趙立新認為農民工市民化是農民逐步向城市市民轉化的過程,是從農民身份轉化為城市居民身份。它包括:戶口的變動,由農村戶口變為城市戶口;地域的轉換,由居住在農村轉向居住在城市;產業的轉換,由從事農業生產變為非農業生產;文化的轉變,農民的生活觀念、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發生變化。[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1)研究進一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概念:農民工市民化是指農民工在實現職業轉變的基礎上,獲得與城鎮戶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會身份和權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鎮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全面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實現經濟立足、社會接納、身份認同和文化交融。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是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的過程。[7]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已取得較多的成果。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大部分學者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意見,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無差異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的過程,全面參與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過程。
(二)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礙分析
在以往和現行政策的條件下,農民工市民化存在著較大的困難。概括來說,主要在于以下幾點:制度、人口素質、成本分擔這三點。對于這三點的政策分析上,有較多的學者都做出了研究。例如,學者侯小萍、李欽在他們的《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8]、《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存在障礙及解決途徑》中認為,在戶籍、土地、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上,其中以戶籍管理政策為標志的城鄉二元分割制度是抑制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問題。[9]其實,這些年來,政府不斷放寬農業移民和人口流動的限制,農民工選擇進城工作的權利越來越多,不過,戶籍制度現實讓他們無法在城市扎根,只能成為一個“邊緣人”的角色。同時,農業轉移人口的文化素質較低的現實因素也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層次,以及市民化的社會成本分擔某種程度上也觸動了政府、企業、個人的利益問題,需要有較大的推動力才可順利實現。endprint
(三)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研究
學者薛潔認為,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戶口登記制度,打破城鄉二元化的勞動就業體制,逐步消除勞動就業的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同時,應積極推進立法工作,盡快出臺《農民工社會保障法》、《農民工職業素質培訓》等相關法律和有利制度,從法律高度對農民工的各項社會保障予以確定,使農民工社會保障建設有法可依,也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素質提升[10]。學者張國勝也從政府、企業、個人的市民化成本中進行各方面的核算,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有利的借鑒。
(四)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
關于市民化成本的定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1)認為市民化成本主要是指“讓農民工享有與本地市民相同的各項權利和公共服務所需的公共投入”,并根據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將政府支出的市民化分為六類: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成本;醫療保障成本;養老保險成本;民政部門的其他社會保障支出;社會治理費用;保障性住房支出。其他還有一些公共服務的內容,但這六個方面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11]
市民化成本的測算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學者運用的測算方法,加上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內容認識的不同,呈現了不同的測算結果:張國勝(2009)從不同的經濟區域的角度測算比較得出:第一代農民工與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成本在東部沿海地區分別約為10萬元與9萬元,而內陸地區分別約為6萬元與5萬元。[12]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的研究已取得較多的成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有的學者認為市民化成本不但包括政府投入的成本,還包括企業和個人的投入成本;有的學者認為市民化的成本是政府的主要投入集中在公共服務上的成本。本文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主要是政府集中在公共服務的投入成本,主要包括教育成本、社會保障成本、保障性住房成本等等。
三、總結
目前國內有關農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主要是借鑒國外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來對我國農民工轉移的問題來進行對比分析,提煉出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民工市民化的視角觀點。但我國實際是城鎮化發展速度、水平落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僵局,導致農民工沒能順利地轉移成為市民。雖然我國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論有較多的研究,而且也取得豐碩的成果,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西方大部分的理論主要都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為研究背景,而且這種遷移是不受任何制度所限制的,所以雖然我們國家農民工市民化研究可以借鑒西方的一些經濟理論,但卻不能照搬照抄。
[參 考 文 獻]
[1]王竹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4
[2]陳迪華.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的誤區及主要影響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5(1):124
[3]王竹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8
[4]姜作培.農民市民化的對策選擇[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1):100-103
[5]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5
[6]趙立新.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4):32-34
[7]國務院發展研究中:農民工市民化成本8萬元[EB/OL].新華網
[8]侯小萍.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對策[J].金田,2015(4)
[9]李欽.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存在障礙及解決途徑[J].領導科學論壇,2015(2)
[10]薛潔.我國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職業時空,2015(3)
[12]張國勝.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社會成本視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1-140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