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孫雪琛平邑電視臺,山東平邑 273300
新媒體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積極作用分析
陳紅,孫雪琛
平邑電視臺,山東平邑273300
摘要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新媒體的出現,給整個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但整體來看,新媒體對中國社會發展,特別是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作用積極性遠高于消極性,正能量遠大于負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問題;積極作用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研究視角中的一個常用概念,凡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偏離社會正常發展軌跡的現象均可稱其為某種“社會問題”。新媒體的誕生無疑對這些社會現象的解決開拓了新的路徑與可行性。新媒體的典型代表,亦其發展根基便是利用電腦(計算及信息處理)及網絡(傳播及交換)等新的傳播技術,對傳統媒體傳播之形式、之內容及類型產生質的改變。
新媒體雖然只實現了技術上的革新,而非制度層面的徹底革命或實現對舊媒介的徹底取代,但這種“擬態環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新興事物,已經難以拒絕的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環境在當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網絡信息大潮的面前、每一個不拒絕現代文明的人都會被引領其中。毫無疑問,新媒體在傳播現代文明的路上,走在了最前沿。
媒體的傳播行為本是由權威部門主導的,并由他們篩選認為能最大化滿足受眾的需要,并對社會產生積極意義的信息,也就是說傳播者是普遍意義上信息傳播的把關人。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及其迅速的發展,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使傳統的新聞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固定關系發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本質上的變遷。
從巖畫石刻的早期傳播,到詩歌民謠的口頭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后的文字傳播,再到無線電發明之后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大眾傳播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傳播的媒介的形態越來越豐富,而傳播行為卻是越來越自由。如今的新媒體是網絡化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際關系交互化的必然趨勢,新聞信息的遞受關系是交互變化的,比如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短信、撰寫博客日志、發起網絡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利用每個人的人際關系圈的相交部分進行快速傳播,突破了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緣此就成為了新概念意義上的傳播者。本質上說,現在的新媒體已經慢慢演變成了自媒體,最簡單理解的比如微信朋友圈,有這樣一個笑話,朋友們在一起吃飯,一個微信癡迷者說,等等先別吃,我先發個朋友圈,左拍拍右拍拍,手機掉到了湯里,所有的朋友都興奮的說,先別撈,發個朋友圈。這個朋友圈就是自媒體,你就是傳播主體,將信息發出去,就在一個小圈內有了傳播行為,一個一個的小圈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的社會。
因而在新媒體時代中的信息傳播主體也逐漸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兼有授者和受者的雙重身份,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如今,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新的傳播環境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在新的傳播環境中怎樣更好的堅持,這些都是當前新媒體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固定性和周期性,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和深度上都遠遠超越了傳統媒體。由于新媒體具備的這種自由性和開放性,傳統媒體的審查監管制度被新媒體徹底扭轉,成了信息發出以后,才得到社會的監督和審查,在這樣背景下傳播的信息相當繁雜、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輿論導向很難控制。因此需要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來約束。
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授者和受者,公民的傳播素養,國家對新傳播媒介的政府監管,新聞媒體傳播理念的堅守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深思,在當今傳播媒介的轉型期,新環境中的傳統傳播媒介和隨新媒體的發展而出現的所謂“公民記者”必須在新環境中去做到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必須在社會問題的實質性解決上實現其存在的意義。
無論是傳統的傳播途徑,還是如今新媒體時代新興的傳播媒介,其存在的最初意義都是為能在出現社會問題時,及時的對社會做出權威的信息收集、篩選、傳遞。然而,當其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發展和形式上的多樣化,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的今天,傳播媒介的經濟意義對其社會意義產生了不小的挑戰。
說到新媒體對社會問題解決的積極作用,重點說一下網絡媒體,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詞“網絡圍觀”。所謂網絡圍觀就是在發生重大事件時網民集中關注、發帖、提供信息等的一種現象,之所以說它對解決社會問題具
有積極作用,原因有三:一是對事件起到了大眾監督的作用,二是對正義的一方起到了支持鼓勵的作用,三是對非正義的一方施加了一定的壓力。網絡作為一個虛擬、快捷、廣覆蓋的平臺,往往能使一些發生在小范圍內的事件迅速得以廣泛傳播,最終可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事件。例如2009年,南京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戴的一塊名表被網民曝光,隨后成為網絡熱點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部門介入調查,使他的腐敗行為公之于眾,周久耕最終獲刑11年。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給其他腐敗官員敲響了警鐘。
當然,社會事件并不能等同于社會問題,但是通過網絡圍觀,可以提高事件的關注度,促使政府部門去解決這一事件,更使這類事件所折射的社會問題暴露于大眾的視線之中,這就是新媒體對于解決社會問題最精髓的作用所在。
筆者認為,新媒體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好的機遇,無論是社會問題的發掘和解決上,還是現代文明的傳播,都是難得的。雖然它仍存在著諸多不足,存在極端主義、造謠中傷,語言暴力,人肉搜索等無序媒介的特質。因此社會管理者必須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面對新興媒體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背景的新媒體環境,用行政、經濟、道德、科技等多種手段做好新媒體環境及新興媒體的管理,不斷提高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善用新興媒體和新媒體環境,在新媒體環境中讓社會管理與時俱進。同時,社會的良性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傳播者去提高個人的修養,而新媒體時代的實現轉型或正處在轉型期的傳統傳播媒介依舊是權威的代表,在新的環境、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去作為言論及各類信息的引導者和榜樣,才是新媒體在當今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續之路。
參考文獻
[1]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申靜,楊靜.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路徑選擇[J].法制與社會,2012(29).
作者簡介:陳紅,本科,初級,工作單位:平邑電視臺文藝部,研究方向:文藝方面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