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紅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43-01
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實用型、技術型、管理型人才,最終目的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中等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師,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責無旁貸,在日常的實際教學中,要牢牢把握好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始終把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大力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一、把握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思想上關心國家大事,但存在知行脫節。在政治觀念和政治態度上,一部分學生的認知存在偏差,在重大政治問題面前不能且無能力作出果斷正確的抉擇。有的學生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認同,但對黨的執政能力、反腐能力卻信心不足;有的學生指責社會的不公,卻回避自己的責任。
(二)價值取向趨于進取務實,但行為表現短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以及國家對個人利益的承認和保護,使中等職業院校學生開始形成較為務實的價值取向。
(三)思想觀念深受互聯網影響,但在正向使用上存在偏離。互聯網擴大了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大大拓展了他們的求知平臺。但是,中等職業院校學生對社會了解還不夠、知行難統一且以學習為主,所以互聯網對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
(四)成功欲望很強,但學習不夠刻苦。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由于中學階段成績不好,基礎不牢,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自覺性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考試時考風也不容樂觀,誠信意識較差。
(五)就業壓力較大,但就業觀念與行為存在錯位。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文憑低、自我定位錯誤、專業能力不強、個人能力不足、用人單位對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有偏見等各種原因,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不高,就業情況及就業前景不容樂觀,供需矛盾突出,就業問題成為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面臨的最大考驗。與此同時,中等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觀與行為不一致:就業期望值過高,不夠務實,對就業單位要求苛刻,希望留在大都市,基層和農村不在考慮范圍。
(六)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忽略了綜合素質的提升。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比較薄弱,溝通能力偏低,團隊合作能力欠缺,創新能力不足,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二、把握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
(一)圍繞當前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就業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奮發進取,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那些在學習和生活上積極上進的學生要給予肯定,并通過不同的方式鼓勵和幫助他們,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努力提高自己,鍛煉實踐能力;對那些思想不積極、學習態度不端正、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要進行“自立、自強、自信、自愛”方面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既要關注學生成長中的“大事”,又要關注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小事”,把思想引導與關心服務結合起來,從幫助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開展各種靈活有效的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二)加強學風建設,培養嚴謹求實、探索創新的學習風氣。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各個學科,鼓勵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勁頭。另外,要加強創新教育,引導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想問題要多視角、全方位,“提高創新能力,主要包括思考力、進取力、想象力、綜合力、選擇力、批判力”。
(三)倡導自律與嚴格管理相結合,全面提高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教育要嚴格與寬松相結合,嚴格貫徹執行學生行為規范,但學生在學習時管理可以相對寬松,學術自由要保留,允許出錯,允許爭論,有意識地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提高他們自我教育、自我辨析、自我管理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構建全員德育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態勢。宏觀上,要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凈化社會空氣;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嚴防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擴散,給中等職業院校學生以風清氣正的成長環境。微觀上,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加強對“德育”的重視,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導;大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改變傳統的說教方法,把“大道理”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小道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感染力;高度重視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師的綜合素質,切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