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61-02
在閱讀教學中,學習方法應該講究多樣化,課堂目標就注重互動生成。我們應變“講臺”為“展臺”,以交流帶動合作,促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師生在互動中共識、共享、共進。由于小學生受自身知識、見識的局限,分析法、談話法、提問法等方法教學易將課上成講學灌輸,了無意趣。直觀法、游戲法很能激起興趣,但在小學閱讀教學課中,難以始終,課堂設計將知識點、要求、目的無法全面實施。
閱讀教學比賽法的應用,是有規律可循的。基本模式分為三步進行: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比賽前,即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先提前公布問題,接著學生自學,自學后同桌討論,然后小組交流,得出比較好的答案。這是學生自學互學過程,好比漁農播種撒網,面廣網寬。第二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互相給出參考答案,以及隨機向對方提出問題,這就是比賽中,實質是檢測第一階段的學習結果。在這一階段中,教師要充當“公正”的評判。第三階段,教師要充分對小組或個人進行表揚鼓勵,甚至是適當的獎勵,由此而激發下一次閱讀課在“閱讀”階段的比賽興趣。這種模式適當加以固定,在下一次閱讀課學生就能養成精心提問給對方的習慣。比如我在教人教實驗版二年級上冊《風娃娃》這一課時就是這樣設計的:
1.風娃娃為什么要幫人們做好事?它做了哪些好事?
2.風娃娃為什么好心辦了壞事?它辦了哪些壞事?結果怎樣?
3.你覺得風娃娃是個怎樣的娃娃?你想對它說些什么?
這些問題給出后,學生進行閱讀,同桌討論、小組交流后再向老師匯報。老師依據各小組的回答以及學生對其他小組的提問設定分值,給每個小組加分或者減分,對敢于提問的均給予加分,問題精巧的分值大。對于回答問題組別加分,答錯分值低。補充完整的分值另加,不回答的組別適應扣分后,將分值轉到提問組。在這環節中,老師的板書也要及時跟上,分區域,各組問題與分值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直接的激發。當然,課堂氣氛會相對熱烈,學生學習積極性極大提高,老師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要控制好學生的情緒,對跑題或者無序發言的給予扣分,使過激的情緒安然平息下來。當教師比賽前精心的問題得到充分解決,學生的問題也得到比較好的回答時,教學目的達到了。教師對整個比賽過程要給予總結、表揚、鼓勵,特別關注內向或較差學生的發言,及時發現,及時扣分。在這濃濃的學習興趣中,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同時學生的問題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總結整個比賽過程,其實就是檢查學生對課文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的一個過程。
這種教學方法完全克服了學生的被動性,又顯示閱讀課的一個特色。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顯現出優點。
1.激發閱讀興趣,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小學生爭強好勝,求知欲旺盛,好表現,是這年齡段的共同心理。這種教學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沉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在競爭中相互學習。多年來,我上閱讀課時,學生的興趣高漲,各組均想拿冠軍的勁頭長盛不衰。
2.多種教學手段融合其中。在課堂設計包括提問、板書,不用為了靈活多樣的手段,激發學生而挖空心思,或者反而弄巧成拙。比賽法的模式一定,提問法、游戲、練習法……自然結合,隨機應用,在比賽過程的模式中,情境、意趣、自然生成。操作性強、可控性強,充分展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作用。
3.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這種比賽是以小組為團隊進行的,要想小組勝出,不是以某一個學生的努力就可以達到,需要相互討論、學習、相互彌補,為小組爭光、為小組奮斗,即使有個別集體意識差的學生,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也能得到陶冶,不斷地改進他們落后的思想。
4.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對后進生的影響很大,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不愿向教師或成績好的同學請教,通過這種氛圍的比賽,在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的想到交流中,逐漸形成相互學習、相互請教的風氣。不但能影響后進生,同時能培養學生間的謙虛請教的良好情操。
5.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與積極上進的心態。在帶著問題的前提下進行閱讀,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閱讀中,稍稍準備問題,這無形中自覺鍛煉與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反復進行的比拼,同時鍛煉了學生堅韌、果斷、上進的性格與心態。逐漸讓學生明白,不認真準備,不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是提不出新問題,不能回答問題與提出問題得不到高分,本小組團隊無望拿到冠軍。只有奮發向上、努力學習、相互總結,才能勝出其他小組。
6.很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同時,借他人之能為我用。在相互交流之中,意見與問題不斷提出,形成集體的意見。比賽法長期進行,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組集體人員在校園的某個角落準備下一次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來自家長或其他方式,但經小組提出,相互間事先的準備,可以很好的進行思考,有些問題是老師反復備課也備不到,有一定的深度,通過這樣的反復訓練,能很好的挖掘學生的潛力。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