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義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70-02
當前,小學生仍然普遍害怕寫作文,其原因是大多數小學生找不到寫作素材。小學生寫作的主要素材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師將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作文教學中,能幫助小學生更好體驗生活,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一、寫不同的感悟
作文沒什么可寫,一方面是因為學生不會觀察生活,造成作文沒有可寫的素材,其次是不會去感悟生活。作文教學要注重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認識、感知、思考,讓作文具有真情實感。
1.寫觀察生活的感受
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觀察,以豐富生活、積累情感。如“我為父母獻孝心”“勞動我最棒”“歡樂的野炊”“我發現了春天的足跡”“誰說秋天不美麗”“給冬天添彩——雪”……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學生們看到或聽到、想到什么,往往控制不住要找個對象“吹”一番。學生有了這種表達欲望,教師及時捕捉住這種時機加以引導,然后鼓勵他們大膽地把見聞和感受寫下來,就會想得廣、寫得好。
2.寫體驗生活的快樂
教師引導并帶領學生參與生活,觀察、體驗生活,積累有關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記錄他們的見聞和感受,有助于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家鄉生態環境的變化,懂得保護環境……學生在活動中,一定有很多的收獲與感受,如果記下來,留下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記,生命的律動。
3.寫瞬間生活的靈感
“生活處處皆文章,身邊時時有故事”。生活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但由于小學生有意注意還處于萌芽階段,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亮點便會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須善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成,及時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抓住點滴靈感,嘗試激情寫作。教師應提倡學生自由表達,不規定內容,不規定題目,自由寫作,個性表達,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這樣就不怕寫起文章來筆下沒有人、事、景、物,也不怕寫得不生動逼真、栩栩如生了。
二、寫不同的生活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習作的源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習作資源,讓他們體驗、感受生活的滋味,為寫好作文積累豐富的儲備。
1.寫校園生活
學校里,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多彩的活動,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氣蓬勃的學習生活,充滿著童真、童趣。比如校園集體舞、跳繩、踢毽比賽、運動會、經典誦讀、講故事比賽……校園里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學生放松身心、勞逸結合的形式,更是他們親近自然、親近生活、陶冶情操、鍛煉能力的天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重點觀察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猜測人物心理,學生在玩玩、看看、說說、寫寫中就能將作文“水到渠成”。
2.寫社會生活
社會是個大學校,它具有廣闊的空間。可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實踐后,再嘗試練筆。學生走進社會,接觸各色各樣的勞動者,了解各行各業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價值,體驗勞動成果的快樂與滿足。比如,組織學生開展“當一天小交警”“清潔隊跟班一日”“我是售貨員”“我是小記者”等活動,增強學生自律意識和升華學生熱心助人的情感。學生通過體驗生活,情感有了積蓄,能很好激發習作動機,進入描繪社會生活情境作文中。
3.寫自然生活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引領學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還可以看祖國河山,聽鳥獸蟲鳴,為寫作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可讓學生通過郊游的形式讓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參觀、玩耍,獲得大量教科書上所沒有的第一手材料。這種開放式作文教學不但為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而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使他們從小在體驗中形成健康的體魄和高尚的情操。
4.寫家庭生活
學生對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來自于家庭。學生常和父母一起參加家務勞動,這些勞動生活可成為寫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和家庭成員開展科學小實驗、小制作活動。活動中或活動后,讓學生寫些日記、感受、思考,不僅提高寫作能力,還能提高綜合素質。
5.寫網絡生活
作文過程是學生嘗試使用學會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是他們對生活素材的描摹。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支持音頻、視頻、圖像等媒體信息,將文字、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以圖文并茂、聲形輝映的完整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大量閱讀,進而提高作文水平。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學生對身邊的生活多一份心眼,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養成多看、多聽、多想的習慣,就會感受到生活的鮮活生動,就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素材。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