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忠國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77-02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首要環節。小學科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它不但要使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的教育,培養嚴謹求實、勇于克服困難、銳意創新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在常態教學活動中努力挖掘教材內容的德育因素,充分發揮小學科學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常規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及采用方法展示如下:
一、通過課堂教學進行三方面德育
(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內容,揭示“知識點”和“德育點”的內在聯系,在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例如,講授《蠶變了新模樣》一課時,在學生明確生物知識的同時,我還向他們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利用蠶絲制成絲綢最早的國家。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蠶絲和利用蠶絲制成的絲綢就開始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國。建立了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絲綢之路,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這一發明創造舉措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開創了先例。在講《磁鐵》《造一張紙》《聲音》等課時,向學生說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都是我國古代的發明,有的發明早于世界其它國家幾千年。通過多種手段向學生滲透愛國思想,能夠做到使學生曉之有物、情有所動,達到具體、形象、生動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自然觀
充分利用小學科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教育。通過教學有關水、空氣、動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識,讓學生感知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通過指導學生做各種觀察記錄,使學生領悟到世界中的物質都在不斷變化著,并且變化是有條件的,使學生對淺顯的唯物辯證思想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學《電能》時,通過電可以轉換成聲、光、熱、磁、動力等,啟示學生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是不滅的。講《原來是相互關聯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等內容時,向學生揭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
(三)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小學科學教學中,要通過大量的觀察與實驗,為學生營造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德育環境。要抓住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向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形成科學求實的學風。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有很多的觀察或實驗,由于受到非本質因素的影響而使學生產生誤解。因此,應特別注意教育學生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小學科學第二課堂活動,有利于活躍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發展個性,收到課堂教學難以收到的教育效果。為此,我在組織科學興趣小組,開展自然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活動的同時,結合我縣和本校情況,側重開展觀看采集制作標本、制作學具、實地考察三方面的活動,從中融入德育。具體呈現為:
(一)觀看、采集、制作本地的動、植物標本
觀看、采集、制作本地的動、植物標本,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如:我每年都會帶領學生到縣城的《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參觀。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被列為“河北省第三批科普教育基地”,館內分古植物類、古魚類、古兩棲爬行哺乳類、古鳥類和古昆蟲類等5個部分20余門類。在這個化石館中,學生可以看到“華美金鳳鳥”、蝌蚪化石等珍稀化石標本,近千件無價之寶。至于制作動植物標本,我是依春、夏、秋三個季節特點要求學生來完成的。陽春來臨,進行多種野花采摘做標本;盛夏時節,采集、制作蝴蝶、各色小魚兒、蝌蚪到青蛙的不同生長階段等動物標本;深秋一到,漫山遍野、層林盡染,這是收集制作各種樹葉標本的最佳時機。
(二)利用廢舊物品制作學具
開展這種活動是為了增強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如用易拉罐、膠管、廢舊賀卡等物品自制水車;木片、食品箱等物品制作房屋等等。這些制作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和激情,更增強了他們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三)進行實地考察
借助“燕山大峽谷”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凸顯其有力的課外資源能量,教育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家鄉,立志報效祖國的思想感情。我校坐落在燕山大峽谷深處,孩子們出生并成長在這里,一年四季的景象信手拈來,但對于地殼運動形成的峽谷地貌特征和景觀價值卻知之甚少。因此我借助有利的地理優勢,總是帶領學生到峽谷景地進行考察。讓孩子了解它的地貌成因、山石樹水等自然景觀特征,還有現在的集醫療、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多方位開發及美好前景等等。學生在明確了家鄉的歷史與發展后,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學中的教育因素,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以及靈活多樣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