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忠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101-02
說起“高效課堂”,在現今的中國教育界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說紛紜。而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山東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江蘇“洋思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的“336模式”。細究這些模式,無一例外都加大了對課堂環節的重視。而我的理解: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和空間里,將教學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的過程。
我從優化教學設計入手,從教學設計到實施落實“六環”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為主線設計教學內容,再對每一個教學設計的課堂教學效果通過聽課、評課總結其高效之處及存在問題,深化教學反思提升教師自身素質,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改變學生學習習慣。通過一些探索和實踐,就如何優化教學環節,構建高效課堂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找到了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課前:重點定位過高。部分教師忽視了對《課標》與《新課標教學要求》的認真學習與細心研究,教學設計時拔高教學要求、增加教學內容也就隨處可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的教育思想仍以傳授、灌輸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學目標以大綱和教材規定了的目標為目標。
2.課堂:重教學內容傳授,輕學習方法指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懂得還不等于己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作為新課程推行的主體——教師,長期以來已習慣于“重教學內容傳授輕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仍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思想上仍把學生看作消極的知識容器,單純地填鴨式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結果事倍功半。教學過程程序化、機械化,教師依然扮演著主體地位,教學手段單一、陳舊。
3.課后:大部分高中數學教師沒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即是部分教師有反思的習慣也僅限于口頭反思,不做反思記錄。教案中的反思了了幾句,并且課課幾乎一樣,短短幾句也不能寫出教學的得與失及改進方法,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領導的檢查。反思不能起到讓教師在反思中成長的作用。
二、優化教學環節的有效策略
1.加強業務學習,提升教師素養
為全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全體教師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改進,在改進中前進。因此,全體教師要加強自修,圍繞自身專業和興趣,博采眾長,加大“才、情、學、識”的積淀;積極學習并領新課程理念,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唯有教師自覺學習、不斷精進,轉變才能實現,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
2.建立“三段六環導學”模式
“三段”指圍繞課堂中心,為落實“先學后教”,強調三個階段:課前師生準備、課堂導學互動、課后鞏固反思。意在突出課堂中心,但不局限在課堂,課前師生的準備和課后師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都是課堂的必要延伸。從學生主體角度看:課前,學生借助教師指導進行自主學習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必要前提;課后,學生通過拓展練習延伸鞏固課堂成果、通過反思總結提升,是促成下一次互動的基礎。從教師主導角度看:課前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堂上千方百計搞活氣氛;課后教師個體反思精進,日積月累漸成風格,是教師成就自我、成就學生的有效途徑。
“六環”指強調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應具備的六個基本環節(既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師導生學,合作探究;互動交流,突破疑難;達標檢測,反饋小結;布置作業,拓展提高。)但并不是教學活動先后順序的硬性規定,教師個體在遵循保證基本環節齊備的原則下,可以靈活變通。“六環”意在通過具體環節的要求,以實現師生、生生的高效互動。在長期的“六環”教學模式的練習中,達到“三個轉變”即課堂教學要變注入式教學為問題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情意培養并重。但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以上各環節可做靈活的調動,不能每節課都去死套這個模式,一味的去死套這個模式會把自主學習的新課改模式推向疆死化、模式化。
3.培養寫教學反思的習慣
高中數學教師的課業負擔普遍偏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成為回避教學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業務上有所進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抽出反思的時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寫教學反思習慣養成也不是一節課、一兩天就能行成的。每天進行“課后思”,簡短記錄一節課的心得;每周寫“周后思”或“單元思”,對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后進行反思,以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每月寫“月后思”,對于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半學期進行“期中思”,即通過期中質量分析進行反思,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這樣堅持一個學期期末時寫一個全面總結性的教學反思會讓自己有不少的收獲。這樣也能慢慢養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了。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