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成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105-02
化學是九年級才開設的一門新學科,同學們個個都在摩拳擦掌、暗下決心,尤其是原來成績不算好的學生,更是想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和優生并駕齊驅,使這門功課立于不敗之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內容的增加、元素符號、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的出現,又會將一部分同學卷入學習興趣的低谷,此時教師如果不絞盡腦汁想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來,要全面提高化學成績恐怕又將成為泡影,于是我們從“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以下簡稱“計算”)這一內容的教法入手,實施了化學教學“一、二、三、四、五、六”的教育教學策略。
一、培養一個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讓學生學懂知識,無疑是一項激起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于是在教學“計算”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五步教法。其次教師語言的精煉、和諧、幽默,比喻恰當、形象或將知識高度概括,都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如我在講“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記住“電子的能量大小不同,能量小的,在核較近的區域運動,能量大的,在離核較遠的區域運動”,列舉了“邵氏兄弟”的例子,他們中的哥哥能力小些,只在家鄉周圍的幾個小集市采賣蔬菜、水果等,每月賺得一點小錢維持家里的基本生活,而弟弟的能力大些,活動范圍廣,開了幾家公司,省內、省外都有,有時還漂洋過海,據說他還想開一家跨國公司,也許今后還可以到外國定居……于是同學們都在心里琢磨著。也許電子的能量大到一定的程度也會擺脫原子核的束縛……這樣既使學生理解了知識又為后面講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易失去埋下伏筆,又如CO的性質概括為“輕無色味溶水難,有毒還原又可燃”,簡單的十幾個字朗朗上口,易讀、易記,這樣學生在學習的低潮期又看到了曙光,進而堅定了學好化學的信念。
二、狠抓兩個基本
兩基本即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要想學好計算,記住元素符號,會寫化學式,熟練化合價不可少。因為學習“計算”時要寫化學方程式,一旦在這里出了問題,那將發生連鎖反應,后面的過程都要錯。所以計算課前基本訓練必須形成制度化、序列化、科學化。
三、應用五步教法
五步教法即:1.出示嘗試題;2.自學課本;3.嘗試聯系;4.學生討論;5.教師講解。在一節新授課中大約需要20分鐘,一堂化學課上得成功與否同練習的設計關系較大,我們備課很大部分精力要花在練習設計上,五步教法把練習放在主要地位,更要重視練習設計,我們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個基本模式,我們把它叫做多層次不斷嘗試的練習,在不斷的練習中,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
嘗試題是作為學生自學課本例題的一種手段,編擬的嘗試題要同課本例題相仿,同類型同結構難度大致相當,只是題材變化一下。計算題的題材最好是學生親手做過的實驗,而且在運算過程中數據處理簡單,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解題方法上,同時也為了節約時間。出示嘗試題不能太突然,應該采用以新引舊的辦法從準備題過度到嘗試題,為學生做嘗試題鋪路架橋,做到新課不新。
例如:1.求8克氧化銅中含銅元素多少克?
2.用氫氣還原8克氧化銅,可得到單質銅多少克?
點2名能做的同學上臺演示,要求不會做的同學先看課本例題然后在做,做好后相互交流。
3.加熱并用二氧化錳催化使12.25克氯酸鉀完全反應,生產氫氣質量多少克?
練習后,根據所做的題目歸納出解答“計算”的一般步驟。
4.(再次嘗試練習)某工廠需要100千克氧氣做原料,如用電解水的方法制取這些氧氣,消耗水的質量是多少千克?同時可得到氫氣的質量是多少?
四、實施六段結構
(一)基本訓練(5分鐘左右)
(二)導入新課(2分鐘左右)
(三)進行新課(20分鐘)
1.出示嘗試題
2.自學課本
3.嘗試練習
4.學生討論
5.教師講解
(四)鞏固練習(6分鐘左右)
(五)課堂作業(10分鐘左右)
(六)課堂小結(2分鐘左右)
新授課后,進行第二次嘗試練習,因為前面看書做嘗試題有的同學會依樣畫葫蘆,第二次嘗試題要比例題稍有變化,進一步檢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第二次嘗試中發現學生有困難的地方,教師可以再補充講解,因此,第二次練習又是“進行新課”的延續;第二次嘗試練習又為學生課堂獨立完成作業鋪平了道路,教師不必從頭講起,學生難懂的地方,教材關鍵的地方,教師必須畫龍點睛的講清楚。從嘗試題的全過程來看,開始用嘗試題引路,看課本的目的也是為了做嘗試題,學生做的,討論的都是嘗試題,當然印象深刻,教師接著講解嘗試題是趁熱打鐵順理成章的,不過,我們也不能把例題丟開,可聯系例題來講嘗試題。
準備題是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橋梁,從準備題到嘗試題就是利用舊知識到新知識的內在聯系來進行知識的遷移,從嘗試題到例題是讓學生研究,因此,促使知識發生遷移到嘗試練習到討論和講解促使正遷移克服負遷移的過程,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