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川
摘 要: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成為當下廣大教師最熱的討論話題,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內(nèi)容,選擇符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的教學手段,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學案教學恰好就符合這一形勢。以初中政治學科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學案教學此法在應用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從而尋找出有效應用學案教學的具體方略。
關鍵詞:初中政治;學案教學;問題;應對方略
20世紀90年代,“學案教學”這一教學手段在一些地方的一些學校悄然興起,由于設計新穎、效果顯著的優(yōu)勢,隨后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不斷效仿,在當時掀起了一股狂潮?!皩W案”是與“教案”相對的一個概念,學案更加側(cè)重于告知學生如何學習、怎樣去學,即使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學案”一詞的概念依舊有爭論的地方。
一、分析初中政治課學案教學應用所遭遇的問題
1.結合不夠緊密
從學案教學的研究理論層面來看,學案教學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其自身的一些弊端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這些優(yōu)秀之處僅僅只限于理論研究方面,在實際與初中政治學科結合應用的實踐過程中,依舊會出現(xiàn)一些裂縫問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學案教學的實踐研究成果不夠深入,二是學案教學與政治學科結合應用的經(jīng)驗成果資料過少,從而導致兩者結合不緊密。
2.地域分布差異
就目前學案教學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學案教學的普及度較大,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應用范疇廣闊,而且反饋上來的成效也是比較令人欣喜的。但中西部地區(qū),尤其是西部偏遠山區(qū),學案教學的應用范疇就十分狹窄,只有個別省會城市的個別學校普遍采納了這種教學手段,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反饋出具體應用成效,這樣的現(xiàn)象對西部地區(qū)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十分不利于西部基礎教育的開展,同時也影響了西部地區(qū)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深度。
3.應用探討失衡
從目前收集的資料來看,學案教學已經(jīng)不局限于政治學科的應用,而是在其他學科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主要集中在語文、數(shù)學、歷史等學科,在美術、音樂、體育這樣所謂的“副科”中應用就很少。除此之外,關于學案教學在各類學科中的具體應用探討文章,也是比較貧乏,針對此種情況,教育部需要增強對部分學科的重視度、關注度,從而緩解應用探討失衡的問題。
4.實施出現(xiàn)偏差
學案教學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狀況,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現(xiàn)象即為“習題化現(xiàn)象”。習題化現(xiàn)象指的就是教師在編寫學案時,往往是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歸納好的內(nèi)容羅列在學案上,同時選取了較多量的檢測試題來充實學案內(nèi)容,使學案充當了家庭作業(yè)的另一種形式。除此之外,學案對學生的學習幫助極大,但如果每一位代課教師都布置學案的話,學生的學習任務量、作業(yè)量將會直線上升,稍有不妥便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反而得不償失。
二、有效于初中政治課堂應用學案教學的具體方略
1.學案設計遵循原則
關于學案設計應遵循的原則,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1)生本原則。生本原則就是以學生為設計的中心,在任何時候?qū)W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讓學生自己感受到教學中的快樂、親和、趣味等特點,使學生漸漸愛上政治、愛上學案。(2)啟發(fā)原則。啟發(fā)原則要求教師在課前的情景創(chuàng)設、課中的提問問題、課中的問題論辯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出其不意地給學生一些驚喜與啟發(fā),讓學生在了解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學會至少兩種知識。(3)時間原則。時間原則對學案教學來說十分重要,這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熱情等多方面內(nèi)容,切記要把握好學案的完成時間和學案問題導入的時機,盡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精講原則。精講是針對學案內(nèi)容量提出的一個原則,要求教師盡可能刪除一些繁雜的東西,精簡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讓學生在把握教材時也有一定的方向性。(5)引導原則。引導是教師應該彰顯出的一種作用,因而政治教師在學案的擬定中,務必要把握好方向,切忌出現(xiàn)內(nèi)容有失偏頗的問題,旨在保障學生的學習方向不脫離主線。
2.學案教學要遵從教學組織程序
按照常規(guī)的學案教學組織程序,教師要經(jīng)歷個體備案、個案形成、課前發(fā)放、檢查學案、課后交流等多個情形,也是教師要親身參與的多項內(nèi)容。學案形成的初始時期,就拿《我們的人身權利——隱私受保護》一節(jié)內(nèi)容來說,教師首先得仔細鉆研教材中此節(jié)內(nèi)容的精髓,歸納出此節(jié)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制訂出教學目標,完成個人編案的過程。在基礎上,教師應該添加一些學生個人的感情,或綜合分析班級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或詢問學生對于自身隱私權利和他人隱私權利的看法,對學生的看法如樣編寫到學案中去,保留差異、求同存異。再者,教師也可以搜集一些現(xiàn)下比較火熱的時政熱點,如網(wǎng)絡上各種關于明星或名人的緋聞事件,將此類事件作為一個討論中心,事先在學案上以思考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的視野中,最終完成政治學案的編寫工作。隨后就是按部就班地分發(fā)學案,檢查學生學案的完成情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學案提及到的事件,進而簡要總結學生觀點,解決學生疑難問題。在課堂后設計一個交流環(huán)節(jié),其實是教師獲取學生學習反饋信息的獨特渠道,在交流中升華政治知識,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繼續(xù)成長。
總的來說,“學案教學”的教學手段既然能夠形成并成長,那么自然存在適宜其成長發(fā)展的土壤,所以初中政治教師在應用“學案教學”進行教學時,應該努力找尋到適合“學案教學”發(fā)揮成效的基礎條件,隨即在實踐的基礎上更好地解決學案教學與政治學科之間的摩擦問題,推進兩者的融合、推動學案教學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嚴建新.高中政治課學案教學策略反思[J].西藏教育,2010(06).
[2]何阿奉.學案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0(09).
[3]余剛.對一堂學案教學課的學案設計的反思[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3).
[4]裴云.不同課型學案教學研究[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