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俠
摘 ?要:本文擬從創新思政教育方法的角度來嘗試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方法;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方法創新的必要性
(一)適應文化開放的全球化大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各種思潮紛紛涌入,使民眾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化。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在不斷滲透和擴張,極大地沖擊著我國主流文化,這必將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信念、道德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判斷、選擇和適應能力,更好的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促進高職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教育的任務是在于教書育人。教育者不僅要教他們掌握知識,還要學會教他們學會如何做人,將大學生培育成為有素質、有知識的年輕人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因此,通過創新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積極提高思政教育者的自身素質,使其在教育過程中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對其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不斷促進高職院校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在新形勢、新情況下,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的實效性正逐漸弱化,因此,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確保思政教育的作用能夠落到實處。
二、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方法單一,缺乏多樣性。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理論知識的灌輸多于實踐活動的運用;教師的說服多于學生信息的反饋;理性的教育多于雙方情感的交流;針對大眾的教育多于針對個人的教育;單向的說教多于雙向的互動交流;教師的理想教育多過對學生的實際需求的關心。
(二)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首先,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者專職教師數量比兼職數量少,兼職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也不合理,層次偏低;其次,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決定學校需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全能型教師,但現實中卻緊缺;再次,雖然這些教育者接受過專門的課程學習,取得了相應的學歷和學位,但由于部分教育者缺乏人格影響力,政治素養較低、業務能力不足、知識水平也有限,因此不能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三)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忽視。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所采取的一味灌輸的教育方法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試圖通過片面的灌輸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考慮學生的主觀情感需要。這種灌輸法的教育只是一種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而不斷簡單重復的機械式教育,學生容易產生反感情緒,從而滋生逃課、叛逆等行為。這種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也是導致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處于尷尬的境地的原因之一。
三、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方法創新途徑
(一)培育一批優秀的思政教育者。一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鉆研精通專業知識,擁有廣博的知識,來增強教學的科學性。二是要不斷更新教育的思想和觀念,拓寬教學的視野,不要墨守陳規,作繭自縛,而束縛了原本該充滿生趣的課堂,應該要力圖增加課堂的新穎性和開放性,開辟一條教學的新思路,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二)改進思政教育教學方法。一是由灌輸式向互動式的轉變。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特征,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在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思想的滲透,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從而不產生排斥感,要注重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成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方式,將知識與觀念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學生腦中,不斷啟發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討論與研究。二是由單一向多樣化的轉變。首先要充分發揮優秀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的作用,通過同學之間親密的溝通交流,再通過學生干部和黨員的及時反饋使老師更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其次,老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情況,家長作為是學生生活中最親密的人,要主動關心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和發展情況,加強家長的教育功能,讓家長也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來,這將會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最后再結合教師的引導和強化作用,使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夠達到最初所預期的效果。三是由強制約束向積極引導轉變。要改變高職院校一味強制約束學生各種行為的做法,對學生進行充分和耐心的引導和管理。在現實生活中,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卻有所局限,往往只將目光停留于學生的日常行為及遵紀守法方面,在引導工作方面做得還不夠深入和細致,導致思政工作的重心從塑造和教育學生變成了以防學生發生事故,各種鬧事的看管工作。隨著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逐漸增強,對學生的這種強制約束的方法應有所改變,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積極引導。
參考文獻:
[1] 李碧榮.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3.08;
[2] 李一吉,閆瑞.論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