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馮琴
摘 ?要:職業規劃是一個人制定職業目標、確定實現目標的手段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時代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和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決定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職業規劃
一、職業教育中高職學生職業規劃問題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中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有助于發掘學生
的自我潛能。通過職業規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學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有助于促使自身價值持續增值。在職業教育中,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學生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行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有助于增強高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二)在職業教育中進行職業規劃可以提升學生應對競爭
的能力。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處處充滿著競爭。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進行職業規劃可以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高職學生必須未雨綢繆,首先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要有明確的目標,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了職業規劃之后,要按規劃的內容和目標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并將職業規劃的求職環節在求職活動中付諸實踐。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進行職業規劃可以幫助學生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明確奮斗的方向,提升學生成功的機會。
二、職業教育中職業規劃存在的問題
目前,職業院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還不夠深入、不夠廣泛,甚至在有的職業院校還存在被排斥的現象。一些教師對學生仍存在偏見,認為職業院校學生升遷空間相對狹窄。主要是認為職業院校學生比其他普通高等學生畢業的學生能力差、不適合在某些學科、崗位工作等。同時,職業院校學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職業院校學生除了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不足之外,還自身心理上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我”觀念存在不恰當的認識。一種情況是認為現實中的自我不完美,自己貶低自己,使自己的心理受到更大的傷害。另一種情況是過分夸大自我形象,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這樣在現實生活中就會令人生厭,到處碰壁,因而造成更深的自我傷害。職業是個體社會性自我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個體自我價值充分實現的根本途徑。因此,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同程度,會影響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從而影響個體的自我意象。所以,高職教育中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就是讓學生認真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特征,明確自己喜歡什么職業。只有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才會超著目標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才有動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養,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從中獲得成功的快樂。
三、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規劃對策
(一)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近些年來,對職業院校對學生專業發展等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在內容與方法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縱觀整個研究,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內容的研究較少。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職業成熟也僅是一個暫時的狀態,一方面社會對職業的要求在不斷變化,另一方面對個人來說,在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職業發展的要求也不同,每一階段成熟的含義不盡相同,所以,職業生涯規劃內容的確定要具有科學性和靈活性。當今社會處于激烈的變化過程中,就業觀念也要相應改變,打破傳統的“一業定終身”的理念,就業、再就業是大趨勢,職業生涯規劃也隨之根據各種變化來調整。所以環境的變化導致自我觀念的變化,反映到職業生涯規劃上來,就不能一次把終生的職業生涯的每一個具體細節都確定下來。一般來說,職業生涯規劃內容的確定可以通過對自我素質與能力的分析與評估,評估自己的職業傾向、能力傾向和職業價值觀,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
(二)規劃職業生涯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的側重點在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三個階段。在職業準備期內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具備從事職業的心理、知識、技能等,蓄勢待發,順利地進入職業角色;職業選擇時期,不僅僅是個人挑選職業的過程,也是社會挑選勞動者的過程,只有個人與社會成功結合、相互認可,職業選擇才會成功;在職業適應期中,擇業者存在一個適應過程,要盡快適應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環境、工作方式、人際關系等,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打開工作的局面。擇業者對職業進行物質、心理、知識、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準備,根據各方面的分析與自己的客觀實際對職業做出選擇。對即將踏入的職業活動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預期,包括工作的性質、勞動強度、工作時間、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級關系都要快速適應,迅速成為一個成功的職業者。
參考文獻:
[1] 李志.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D].天津大學,2010.
[2] 汪永根,項嵐.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