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其東
提起寫作,大部分學生總是茫然應對,胸無成竹,腦袋一片空白。如何有效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筆者認為要從四個方面努力。
一、多讀,以讀促寫
1.以課堂閱讀教學促寫。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一篇文質兼美的范文,本身就包含著“寫什么”與“怎么寫”的種種奧秘,從“讀”學習“寫”,借“寫”深化“讀”,二者可以融會貫通。讀寫結合就是打通從讀到寫的有效渠道。它立足于“語言形式”這個落腳點,對語言進行品味誦讀,發現語言的奧妙之處,進行遷移、運用,實現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同步提高,形成讀寫結合的有機循環。訓練學生讀寫能力,關鍵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學習、借鑒,遷移、運用。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又能提高表達能力。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可在學生領悟文章語言質樸、洗練,表達方式獨特、新穎的基礎上,拋出一個問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何等的境界?讓學生討論、分析,引導說說或寫寫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掃衛生,班級圖書角捐書活動等。還可以通過品味語言的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畫面?進而指導學生進行寫景訓練,培養寫作能力。同時,在閱讀中還可以學到課文的寫作方法,以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接觸的課例多了,學生對文章的寫法就會潛移默化,運用自如,做到胸有成竹。
2.以課外閱讀促寫。僅限于閱讀課文內容和輔助材料是不夠的,還要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大量閱讀,不僅要強調讀的速度與數量,還要注意選擇優秀作品。把學生置身于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環境中,去徜徉,去品味,去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學生不僅會感受到作品中典型人物的不平凡,也會隨著閱讀的進展,不斷成長。隨著大段大段貪婪地閱讀,還可以從中領悟表達特點,學習、借鑒章法,吸收營養成分。讀多了,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境界里,有一種欲罷不能的閱讀勁頭;讀多了,不僅理解了作品內容,而且學到了語言表達,懂得了遣詞造句。這樣會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去學寫作,也會更深刻、更有感觸。
二、多觀察,以觀察促寫
多觀察,善于觀察,是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有效方法,也是增強習作真情實感的有效途徑。指導學生觀察除了要注意全面、客觀,強調有序觀察外,特別要注意把觀察和聯想結合起來。小學生天真活潑,富于想象,只有把觀察和聯想結合起來,寫出來的習作才會更加鮮活、更有感染力。如在一次習作課上,學生正為無話可說而憂愁,筆者無意中發現教室衛生角里躺著一塊咬掉一口、上面還沾有灰塵的燒餅。聽說是課間餐時有人扔的……頓時,筆者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并故作驚訝地撿起它,略有所思地走上講臺,提高聲音問:“你們知道這燒餅來得容易嗎?”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吱聲。接著,筆者又趁熱打鐵地講述了發生在革命戰爭年代《一個蘋果》的故事,八個饑渴的戰士每人分享一口蘋果,結果還剩大半個……再引導讀《一個蘋果》這篇課文,把那顆蘋果與這塊燒餅作了比較,讓學生充分認識浪費糧食的不對和尊重勞動果實的重要性。最后,以《一塊燒餅》為題,讓學生認真觀察燒餅的形狀、顏色、味道等,并結合這節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把它寫下來。由于素材來自現實生活,教師細心指導,學生細致觀察,因而學生習作興趣高,寫出的作文質量也較高。
三、多寫,變換方式促寫
1.以“趣”促寫。寫人、記事、抒情、狀物等經常寫的文題,或許勾不起學生寫作興趣。此時,不妨讓學生寫一寫童話。以幻想、擬人的手段激趣,或用童話故事夸張的手法,撥動學生的心靈,以激發其寫作的欲望。長期堅持指導學生寫童話作文,幾年后,其寫作水平就會大不一樣。
2.有感而寫,不論長短。寫作不能強制,要讓學生有感而發,這樣才會真情實感。作家巴金提倡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就是體現在講真話中。只要把心中感受寫出來,不論長短都可以。沈尹默的《三弦》只有百多字,讀起來卻余味無窮;而茹太素長文挨板子一事卻一直流傳下來。可見,文章不是靠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成的,而是重在于表情達意。
3.抓瞬間促寫。生活中的瞬間往往是精彩而難忘的。如果觀察了,不及時寫下,就會稍縱即逝。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強調寫作要有靈感,要抓住瞬間。有時,有的同學往往會忘了對瞬間發生的事情取材,而去尋找宏大的內容,其實精彩內容就是掛在瞬間的“生活樹”上的。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青峰”,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可見,瞬間的感受,卻成永恒的欣賞。又如,你放飛殘疾的小鳥,撿起隨意扔下的紙,擦凈地板的痰跡,做的是小事,凈化的是心靈,美的是環境,把這些及時寫下來,定格的是瞬間的永恒。
四、多改,改中促寫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修改是學生習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葉圣陶先生說:“文章總要改的,開頭起草,一定有缺點,有漏洞,有毛病。改,就是使文章切合我要表達的那個主題,達到我的目的。”因此,要加強習作的修改指導,讓學生改中促寫,培養良好的修改習慣。要重視學生的自改、互改和教師的批改相結合。通過朗讀檢查、鑒賞評議、指導評價,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自改即學生在每次習作后對自己的習作認真閱讀,對其中的字、詞、句、標點進行全方位的檢查,把添字漏字和不恰當的標點修改過來,把不具體或不完整的地方補寫完整,把多余的語句或段落刪去等。自改的時間要充裕,方法要自主。學生自改后,教師對學生自改后的習作進行檢查、指導。互改是同桌之間互相交換習作,交流借鑒,討論分析,達到共同提高的一種方法。互改最好是水平接近的同學搭配,更能相互促進提高。互改中的集體評議,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把個人的習作放在集體中討論、分析、鑒賞,能不斷調動學生各抒己見的積極性,而且能促使集體評議的內容在個體習作中加以吸收、運用,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此外教師批改對學生的習作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應該提倡多就少改。對不足之處要指導改正,對優點之處要肯定表揚,并加以推薦交流。當然,教師的批改也應該建立在學生自改的基礎上,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應當讓學生明確“文不厭改”的道理,懂得一篇好的習作是需要幾稿才能完成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城中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