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
【關鍵詞】英語課堂;共生;內容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2-0076-01
“共生”(symbiosis)原本是地理學和生物學概念。在生物學中,“共生”指各類生物之間以及它們與外界環境之間,通過能量和物質循環建立密切而和諧的聯系,是兩個或多個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達到平衡狀態。“共生”用于英語課堂, 即為物質環境(課堂外部基礎設施及現代教學手段硬件設施等)的和諧共存以及精神文化的和諧共生,后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共生課堂”強調的是一種開放的、民主的、動態的、人性化的課堂。注重傳統和現代的統一結合,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注重教學目標、教學情感、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的統一。
1.善于編排具有共生性的教學材料。
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但這并不是學生喜歡的理由,教師要因勢利導,使其貼近學生的生活,要在理解教材主題內涵的基礎上, 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將當代中學生喜歡的、流行的、時尚的語言、音樂、運動、服飾等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 也可將教材內容改編成戲劇、歌曲等其他形式,比如,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8B Uint 1 Past and present的Task的教學中,Moonlight Town只是一個虛構的小鎮,所有的“facts”都被編者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了,討論很難深入展開下去。教師如果死板地就教材教教材,那么本單元課堂教學的語言訓練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可以用家鄉的發展歷史、校際的比較、自己家庭的變遷、同學的個性比較等等取而代之,這方面存在著大量的共生點。如此一來, 教材在學生的眼中也會生動起來,所以教師要善于編排具有共生性的教學材料。
2.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介的“共生”。
多媒體走進課堂教學,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 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堂課中教師不寫粉筆字,成為電腦“操作者”,學生不上黑板呈現反饋,成為屏幕的“觀賞者”,也不意味著每堂課都得使用多媒體。共生課堂要求我們仍要將人性化的師生情感交流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只是通過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學習過程更為生動,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獲取知識。
3.靈活生成的課堂是“共生”的常態。
課堂是一個自由、靈活、廣泛的空間, 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學生有著跳躍的思維, 我們不能純粹為完成教學設計而教學。例如,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Stress among teenagers,要求學生Write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to tell him or her about the problems you have (Your problem can be real or imaginary).Read your letter to the class and ask for advice.教師讓學生道出自己的心聲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講出當代中學生的問題,并要求大家以積極的態度加以解決,給出合理并富有個性的建議。學生非常活躍,在觀點的展示、語言的表達、建議的提出上,都表現出令人驚訝的潛力。雖然因此延誤了本堂課的教學進度,但很好地展現了共生點。這種能夠讓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的課堂教學應視作“共生課堂”的常態。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心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