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
【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堂;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2-0075-01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受到課程標準、教材和選拔性考試的制約,功利性特征十分明顯,自主性、多樣性特征不夠鮮明。如果說閱讀如同跳舞,那么教師就是帶領學生戴著鐐銬跳舞的人。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思考呢?
其一,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成為閱讀主體。在“要我讀什么、怎么讀”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彰顯學生閱讀的主體性,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之中,相信教材并且用好教材,這是教師,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都要做好的事情。雖然在選擇文本方面沒有太多的自主性,但是可以自主選擇文本中的問題,即閱讀和審美的內容。選擇閱讀文本中的問題,不僅是教師的任務,也是學生的事情,是師生共同要做的事情。教師研讀文本,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本內容,也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和對教師選擇的再選擇。
所謂讓學生成為閱讀主體,也就是要盡可能讓學生成為閱讀過程之中的思考主體。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不僅是教師的備課任務,即教的準備,也應當是學生的閱讀準備,即學的準備。文本中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圍繞閱讀重點進行準備,也要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和思考。閱讀教學的課堂,就是師生提出問題、選擇問題和討論問題的地方。
其二,盡可能包容學生的閱讀發現和思考。閱讀發現和思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相關。不符合學生知識和能力積累現狀的閱讀要求,只會抑制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一味地代替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也只會破壞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問題可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教師是閱讀的參與者,也是引導者。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閱讀差異,適當利用這種差異,用少數人帶領多數人,并且保護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閱讀之中體驗到通過思考而獲得的審美愉悅。
其三,讓閱讀課堂呈現多樣性,不斷激發學生思考。教師預設問題,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再評價、糾正、補充,這只能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方式,不能是固定的和經常運用的方式。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使其主動發現問題,有收獲的去分享,有疑問的去合作。多誦讀,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誦讀,引導學生多思考為什么這樣誦讀,由此引發多樣的思考。多體驗,用自己的體驗呈現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對敘事文本的情節或細節,多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誦讀,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思考。
其四,教會學生常見的閱讀思考的方法。比如比較法,用已讀文本比較在讀文本,比較發現的問題或延伸發現的問題。在主旨、材料、表達方式等方面有關聯的其他文本的問題,同一作者的其他文本,都可以用來做比較。通過比較,能夠溫故知新,發現和思考新的相近或相反的問題。還有篩選語言信息的方法、歸納現象的方法、邏輯推理的方法、再現和想象的方法等等,都是在閱讀中常用的思考方法。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