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細
摘 ?要:文章討論了商科高職院校目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商科高職院校發展方向:專業設置必須與產業發展良性聯動;論述了構建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特別強調專業群建設是形成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生成機制
一、商科高職院校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片面追求數量擴張, 質量建設的水平不高。本世紀 年以來,我國商科高職教育呈現一種跨越式發展的態勢。據統計,商科高職學院從2000 年608所發展到2014 年1108 所。商科高職院校在校生數由2000 年的120萬人, 快速增長到2014 年的210萬人, 年增長率超過5%。,隨著數量的增長, 規模的擴大, 商科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質量問題開始凸顯。部分商科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未能及時跟上規模超常擴張的需要, 辦學質量不高已經成為發展的瓶頸。
(二)專業設置上的雷同現象嚴重, 辦學特色不明顯。一些商科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或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學校在專業設置過程中, 僅僅關注市場的短期需要,熱衷于開辦所謂的熱門專業, 缺乏對專業設置的科學論證, 忽視專業布局的長遠規劃,造成對一些熱門專業一哄而上, 而一些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業往往無人問津。據調查,商科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涵蓋了42大職業技術門類, 但大多數院校的專業集中在計算機類、市場營銷類、工商管理類、財務會計類、電子信息類、旅游管理等幾大門類。熱門專業、新增專業的重復率偏高。這必然會引起各商科高職院校之間的資源難以有效地配置, 部分地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這既浪費了教育資源, 又使學校難以辦出自己的特色。
(三)產學合作不緊密, 學生就業能力還不強。 高職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就是就業。這就決定了產學合作在高職院校的重要地位。長期以來, 商科高職教育受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辦學體制不活, 服務意識不強,對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缺乏了解, 這樣學校與企業距離越來越大, 供需脫節現象嚴重。最終導致學生就業定位不準, 實訓環節脫離企業實際, 學生職業能力不強, 就業壓力大的現象。據2014 年9 月份公布的《201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顯示,商科 就業率為80.38%,比工科高職院校低13%。其中, 商科高職院校有近45%左右的學生的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無關, 畢業生薪資待遇大部分在2000- 2500 元/月左右, 與其他同類院校相比, 滿意率偏低。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措施還不得力。“雙師型”師資最能彰顯高職特色, 也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緊密相關。據統計,商科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具備高技術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占的比例不足15%, 離教育部規定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評估的“雙師型”優秀等級要求“占專任教師80%以上”的目標相距甚遠。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培訓基地嚴重不足,有企業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匱乏, 隊伍不穩定; 片面注重學歷和學術水平, 輕視實踐能力; 專業課教師缺乏行業背景, 缺乏企業商務實踐的經驗;對 企業的參與能力與國際交往能力不夠等等。總之, 商科高職師資隊伍建設與整體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商科高職教育的發展。
二、經濟新常態下商科高職院校發展:專業設置必須與產業良性聯動
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商科高等職業院校如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各地商科高職院校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堅持科學定位、特色發展,不斷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是商科高職院校應對經濟新常態的最核心、最緊迫任務。結合學校辦學實踐和商科高職院校的辦學特征與資源優勢,依托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社會服務”是商科高職院校的根本職能,而決定人才培養方向、規格和質量的“專業建設”是商科高職院校的立足之基,專業與產業的良性聯動是新常態下商科高職院校的發展之路。
(一)提升專業與區域發展的吻合度。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商科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責,近年來,國家提出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物流業、金融業、旅游業、商貿服務業、家庭服務業、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等專業人才緊缺,商科職業院校應抓住專業建設的“牛鼻子”,堅持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互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動態設置、調整、優化專業結構。
各地商科高職院校,應堅持地方性、技能型、高水平的辦學定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產業結構,尤其是區域支柱產業,結合學院實際,“立足商科建品牌,工商融合創特色”。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更好發揮技術傳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商科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素能本位,理實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加大專業建設和改革的力度,
(二)提升人才培養的社會貢獻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最主要的特征,商科高職院校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決定》明確提出:要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的作用。近年來,有如安徽工商職業學院等高度重視與企業的合作,積極嘗試使企業真正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使職業教育成為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換代的助推器商科高職學校應堅持開放式辦學,主動聯系行業企業,服務行業企業,在服務中深化產教整合,工學結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在服務社會中鍛煉師資隊伍,增強辦學能力,履行服務職能,與行業企業、社會、政府共同打造高校服務社會的生態體系。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許多地方政府搶抓機遇,把推動現代服務業大發展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推動服務業發展實現規模、層次“雙提升”,打造經濟轉型發展新引擎。作為商科高職院校應該主動抓住這一大好機遇,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設置相關專業,培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急需的實用技術人才,開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從業人員在職教育和學歷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專業與產業發展耦合聯動,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三)加強商科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商科高職的實踐教學作為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是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然而長期以來,商科高職學生教學實習與社會實踐工作卻遇到了重重困難,其實施和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一方面,由于高職學生生源不斷擴大,學校實習經費不足,大部分學校只能采取縮短時間、就地實習的辦法;另一方面,對企業而言,由于經營壓力不斷加大,多數企業接受高職學生實習有困難,部分企業即使接受學生實習也難以保證學生實習質量,因此高職實踐教學已成為制約商科高職教育質量提高的一個關鍵環節。怎樣突破這一瓶頸,已成為高職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構建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
(一)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學校的內部環境分析:
(二)獲取競爭優勢資源的能力和執行力。(1)人才培養能力。人才培養能力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一種外在形式,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名師與師資數量、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數量、高職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等級、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成果等。(2)社會服務貢獻力。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職能之一,學校中的教授與專家應成為地方政府的智囊團和思想庫,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應是為地方經濟和發展服務的主要力量,專業設置應與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相吻合,科學研究應針對地方工業企業所面臨的技術難題開展工作。(3)資源環境整合力。首先要明確學院自身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位置,從而確定辦學的理念、思路、辦學規模、人才培養規格、管理模式等,要有效地整合現有的資源,使資源高效地轉化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根本。這也是高職院校凝練核心競爭力的前提。(4)組織管理創新力。組織管理創新力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中的一種競爭潛力,是難以測量的,是隱含的,表面上一時難以表現出來的,但組織管理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高職院校建立現代管理制度的能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及辦學效益的最大化等能力建設上。
(三)高職院校高校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四)提升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定位問題。將競爭優勢理論運用于高職院校, 最主要的是解決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問題。高職院校只有準確定位, 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這是其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商科高職院校應找準本校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本地區產業結構中的位置, 和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根據自身的辦學資源、辦學經驗和辦學歷史, 形成區別于其他高職院校的個性特色。密切結合商貿行業背景,明確專業教育定位,規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體現商科專業特色和技能優勢高職教育是直接面向行業的第一線,尤其是商科高職專業教育與商貿行業聯系緊密,更應體現其職業和崗位的特點。因此,商科高職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定位就應建立在對本行業廣泛的人才需求的調查基礎上。近兩年在修訂學院專業培養計劃的過程中,我們組織專業教師,就企業所需的商貿人才素質和技能要求對以長沙為主的中部地區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量的企業急需一線的既掌握相關商貿專業知識又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經營、管理和服務人才。在此調查結果基礎上,根據高職教育的指導思想,學院確立了商科高職專業教育定位:以“面向企業,立足崗位;優化基礎,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的“技術崗位型”人才培養模式。
(1) 形成科學的辦學理念和清晰的辦學思路。對于一所高職院校, 需要提煉出科學和清晰的辦學理念, 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辦學方案, 辦出自己的特色, 形成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商科高職院校應根據經濟和地區發展的需要、行業發展的背景或區域特點、學校的辦學優勢和遠景發展目標, 形成自己獨特的、持之以恒的辦學理念和清晰的辦學思路, 從整體上統籌和指導學校的發展方向, 為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2)強化適應企業、行業及地方建設需要的專業建設。商科高職院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優勢, 都離不開獨特而優勢的專業和專業群建設。判斷一所高職院校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它的專業建設的水平, 而判斷專業建設質量的標準之一是它是不是適應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因此, 在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方面,商科 高職院校要有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敏銳洞察力, 在充分了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經濟和產業結構等情況下, 及時了解、跟蹤、分析本地區社會經濟信息, 提高專業建設的科學性, 使得專業設置與地方支柱產業相適應, 增強其服務區域經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要強化和企業和行業的合作, 基于職業或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 來設置課程標準, 以實現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 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零距離貼近, 實踐教學標準和職業崗位要求無縫對接。(3)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一是建立教師參加企業和社會實踐、科技開發、掛職鍛煉和學歷進修制度, 進一步完善教師考核、晉職和聘任制度, 形成教師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機制。二是采用引進的辦法, 引進高級人才和具有專門技術的人才充實師資隊伍; 聘請行業、企業和社會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
四、專業群建設是形成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1)有利于形成專業群體優勢,增強市場適應性。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的行業、新的工種、新的崗位群不斷涌現,商科高職學院的專業設置也需要不斷更新,淘汰老專業,開設新專業。如果不進行專業群建設,一味追逐熱門專業,則專業過于分散,形不成合力。進行專業群建設能夠較好地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專業群集聚了師資、實訓等多方面的辦學優勢,具有滾動發展的功能,可以依靠原有的專業師資和實訓基礎,不斷調整專業方向或往相近相關的專業漸進拓展。由于專業演變的連續性,因此容易形成強勢專業,保證教學質量。(2)有利于形成實踐教學優勢,降低實訓建設成本。突出實踐教學,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根本區別。商科高職教育的實訓建設投資巨大,并且需要不斷地更新、維護維修。進行專業群建設,由于專業相對集中,學院可以將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到相關實訓室,進行系列化建設,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訓體系。由于專業的相關性,實訓設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降低建設成本和使用、維護成本。總之,在建設專業群的前提下,實訓建設的體系化、完善性和先進性,構成了良好的實訓條件和實訓環境,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得到實踐訓練,有利于形成實踐教學的優勢。(3)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優勢,提高學院知名度。特色和品牌是高職學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商科高職學院應以增強綜合實力為目標,根據學院所處的地域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特點和學院所擁有的辦學基礎,努力塑造自身特色,創建優質品牌。任何特色與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都有一個積累、發展的過程,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提煉后才能最終形成。進行專業群建設,由于各專業目標的相對一致性,實訓投入的相對集中性和長、短期建設的相對統一性,利于在較短的時期內集聚起師資、實訓、科研、教改、專業與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合力,創出特色和品牌,提升學院的知名度。
總之,構建商科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基礎是專業設置必須與產業良性聯動,著力點是提高獲取競爭優勢資源的能力和執行力,關鍵: 定位問題,途徑是加強專業群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蘭明.高職教育辦學特色及其本質特性[J].職業技術教育,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