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武澤淼?王淼哲



摘 要:文章基于中國知網的文獻調研,介紹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方面的概況,分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熱點內容,并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現狀作出簡單評價。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述評
自2003 年第32 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全世界都展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討。而我國在2005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以及2011 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之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逐步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此背景之下,我國檔案部門也開始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保護工作,檔案學界也開始逐漸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研究。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概況分析
(一)時間分布
筆者在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題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檔案”的近十年的文獻,去掉其中屬于新聞報道的非學術性文章和重復發表的論文之后,共檢出184篇論文,其各自的時間分布見圖一。
由圖一可見,我國檔案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問題的研究始于2006 年,2009年后開始逐步引起較多的關注,每年的發文量大致均高于20篇,在2013年迎來第一次的研究高潮(發文量達到38篇)。同時,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專著也從2008年開始逐漸出版,直到2013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理論與實踐》也填補了國內關于這一方面的體系化的管理理論專著。
(二)主題分布
上述184篇論文,其研究的主題可以大致分為介紹綜述(介紹非遺、非遺檔案管理的一般情況以及文獻綜述)、基本概念(闡述非遺與非遺檔案的關系,非遺檔案的相關概念)、必要性分析(檔案管理對于非遺的必要性、緊迫性及其意義)、基本原理、業務工作、技術應用(研究應用現代數字化技術記錄非遺、建立非遺檔案數據庫、進行網絡開發利用)、體制機制(非遺檔案管理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法規制度(非遺檔案管理過程中涉及的有關法律、法規)這八類,各類數量情況見表一。
從這樣的數量分布中其實可以看出,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基本理論體系已經逐漸完善,更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注重實踐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管理問題,我國的非遺檔案管理研究正逐步走向注重實踐、強調開發利用以及同高新技術的融合的方向。
(三)期刊分布
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的184篇期刊論文進行所在期刊的統計分析,結果見表二。
由表二可知,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的論文集中發表于檔案類的期刊上(占76.63%),其次是綜合性期刊及學報上(占16.85%),僅有少數發表在圖書情報類期刊以及文藝類期刊上(占3.26%)。由此可見,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研究尚大多集中于檔案學科內,在其他學科內還未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視。
2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內容分析
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研究既有理論層面的闡述,也包含對實踐層面的探索。從2006年至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概念性分析、必要性分析以及原理性分析的研究不斷完善和豐富。自2009年后開始大量的針對某種類型或某地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工作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同時加強了對數字化檔案、非遺檔案數據庫與非遺檔案資源開發方面的研究。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研究正在從理論層面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實踐操作方面的研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這一體系的豐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各類主題研究中,關于業務工作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大量論文是針對各省市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舉例研究,包含了四川省、云南省、廣西省、江西省、云南省及陜西省等地的非遺建檔工作以及開發利用工作的研究。同時,還以不同少數民族的視角對其非遺檔案進行了探討,主要包括布朗族、傣族、土家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以及哈薩克族等。而在關于業務工作方面的研究中,還存在著大量文獻是關于各地檔案管理機構如何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以及如何響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工作方法研究,以及對音樂類、美術類等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如何進行保護與開發的研究。綜合以上各類研究論文,可以發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研究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有著長足的進步,這對于非遺檔案管理的實踐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考作用。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從2008年開始出現的以電子檔案與檔案資源數據庫方面的非遺檔案管理的相關研究,直至今日尚無大量文獻以供參考。其中大部分關于非遺檔案資源數字化、建立電子檔案、構建檔案數據庫以及資源平臺等方面的研究尚停留在淺顯的理論層面,真正深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元數據以及語意方面的研究只有寥寥數篇,這表明,關于這一方面真正體系化的研究尚存有很大空白,對此,我國相關方面的學者還有很大的空間進行研究和探討,這一方面的研究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新型管理與開發都具有十分珍貴的參考價值。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評價與展望
經過十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整體上來看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是,目前從研究成果的數量來看,總體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熱度不高、文章數量有限;從研究成果的深度來看,泛泛而談的論著較多,真正深入研究的論著較少;從研究內容來看,闡述介紹性、概念性、必要性等方面問題的論著較多,探討技術方法、體制機制、法規制度等方面問題的論著較少;從研究視角來看,這一領域主要是檔案學者從檔案學的角度和方式來研究,缺少其他學科學者基于其他研究視角的研究。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的視野不夠開闊。一方面缺少對于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的重視,目前僅有1篇文章對與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程與數碼檔案的構建有所關注,如何吸收和借鑒國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將更有利于未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缺少對于國內同行業檔案資源數字化管理研究的關注,例如圖書館學領域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 系統”就是以實現圖書文獻的集成管理和信息資源共享為目標建立的文獻保障系統,其多年的建設和管理經驗也必將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數字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鑒。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理論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通過將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整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理論更加系統有序,從而可以更好地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實踐工作。
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已有的文章尚停留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法的層面上,其中的建議方法還未得到有效的應用和檢驗。理論方法應在不斷指導實踐、促進實踐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和改進,從而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工作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 徐擁軍,譚必勇,張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研究述評[J].北京檔案.2011(11)
[2] 鐘奕思.我國檔案風險管理研究現狀述評[J].蘭臺世界.2011(8)
[3] 蘇珊珊.我國檔案集成管理研究現狀述評[J].蘭臺世界.2012(29)
作者簡介
張馨元,1992年生,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少數民族檔案學方向。
武澤淼,1990年生,男,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檔案管理學方向。
王淼哲,1990年生,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檔案管理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