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新余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調查與思考,對我們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科學評價人民的生活質量,為政府制定為人民謀幸福的政策和措施等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新余市居民;幸福感指數;影響因素
附注:本論文為2015年江西省新余市社科規劃研究課題“提高新余居民幸福感研究”結題論文。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幸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作為評價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滿意度,而且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如果一個政府只考慮GDP 的增長,而忽視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主觀幸福感的增強,將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不幸,如環境惡化、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削弱、犯罪率上升等。發展經濟不是最終目的,它只是增進人民幸福的手段,財富和收入也只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條件。新余作為一座地處江西中部的新型工業城市,有其獨特的生態文化背景、社會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研究新余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對我們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科學評價人民的生活質量,為當地政府制定為人民謀幸福的政策和措施等都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1 調查設計
(一)調查目的
本次社會調查的主題是“你幸福我快樂”。 為了進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滿意狀況,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滿意度,調查人們普遍的幸福指數,從而提高對人們的了解和認識。并且從這次調查中研究探討在哪些外在的客觀因素影響制約了人們幸福感,更高層次上要求能夠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二)調查方式
為了保證調查所得到的信息準確可靠、方便統計的前提,所以決定本次調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隨機發放問卷當面填寫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問卷為983份。
(三)調查內容
基本情況是對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關信息的采集。我們將判斷幸福指數的指標分為六個方面分別是:個人狀態、、物價狀況、家庭狀況、工作狀況。從這六點出發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調查人群的具體情況,以便我們統計分析研究得出結論。
2 調查結果和分析
根據隨機抽訪并有效收回的新余市區1000名居民調查問卷:本項調查對象中城鎮居民759人,農村居民241人,分別約占被調查對象總數的75.9%和24.1%;根據完整填答個人信息題的983份問卷反饋,男性478人,女性505人,分別約占48.6%和51.4%;被調查對象所處年齡段、學歷、所從事職業以及收入狀況分布總體呈正態分布或較均勻,與市區人口結構類似,符合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要求。
基于本次調查研究的結果,結合相關文獻研究成果的應用分析表明,新余市居民幸福指數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人口特征
1、年齡方面: 17-40歲居民生活幸福指數為85%;40-60歲居民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2%;60歲以上的居民幸福指數為80%。這表明居民幸福指數與年齡存在一種U型關系。這也許與中年人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更重大有關①。
2、學歷方面:高中以下學歷認為自己幸福的為68%;大專、本科及以上居民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6%;而碩士研究生及以上認為自己幸福的占75%。總的來說,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城市居民幸福感有一定的正向影響。國內外研究分析也表明,教育對幸福的影響存在正負兩個方面,一方面良好的教育能夠提高人們適應社會變化能力從而可能生活得更幸福:另一方面,較高的教育會提高人們的抱負和期望,因此產生對現實的不滿,從而降低幸福水平。
3、收入方面。
月收入高的居民幸福指數總體上高于收入低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居民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6%;月收入在3000-6000元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2%;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60%。這表明在當前生活條件下,居民收入直接影響著對幸福的感受。掙到“錢”才能掙到“幸福”。但是也應當看到,也不是越有錢,人們的生活就越幸福。因為幸福感的改變是由收人和欲望共同影響的。即如果欲望不變,收人增加,則幸福感會增加;如果收人不變,欲望增加則幸福感下降②。另外,欲望集會隨時間和收入的變動而變動。許多發達國家的數據證明,收人的增加與幸福感的增加并非同比例,甚至在某些國家出現了相反的情況但是,在發展中國家,收人的增加很明顯促進了幸福感的增加。學者邢占軍的實證研究也證明,當前收人因素對城市居民幸福感有突出影響;中國發達和開放地區城市居民幸福感較高③。因此,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城市經濟、增加人民收人仍然是提高廣大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4、人格特質因素
本次調查表明性格樂觀外向的居民要比悲觀內向的居民有較高的幸福指數。國外的研究也表明幸福指數與人格特質因素如樂觀、信念、自尊有關。只是這些因素還要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獨特文化價值觀相適應。例如,自尊這種特質在崇尚個人價值的西方文化中與幸福的關系是積極而顯著的:而在注重社會認同的東方文化中,家庭與團體的價值被視為高于其他一切,所以和諧才是與幸福感具有緊密關系的概念,自尊則不是那么重要了。
5、人際關系及婚姻狀況。
本次調查發現,有著良好家庭關系的人中,對生活感到滿意、幸福的占87%而離異、單身的被調查者當中,這個比例只有70%。
究其原因,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人際關系尤為重要,而在所有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婚姻和家庭。婚姻生活往往被人們視為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對生活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如減緩生活壓力,得到情感與經濟支持等.從而產生幸福感。擁有朋友、伙伴、親戚以及成為某個團體的組成部分等這些“歸屬感”都會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中得到承認的重要體現。
6、人格特質因素
本次調查表明性格樂觀外向的居民要比悲觀內向的居民有較高的幸福指數。國外的研究也表明幸福指數與人格特質因素如樂觀、信念、自尊有關。但是這些因素還要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獨特文化價值觀相適應。例如,自尊這種特質在崇尚個人價值的西方文化中與幸福的關系是積極而顯著的:而在注重社會認同的東方文化中,家庭與團體的價值被視為高于其他一切,所以和諧才是與幸福感具有緊密關系的概念,自尊則不是那么重要了。
(二)、工作條件。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幸福指數要高于其他職業。本次調查研究表明,工作條件與幸福指數存在相關關系。
究其原因,首先,這可能是源于工作行為自身的屬性特征有關,其特征可概括為“內在成就”和“外在成就”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在特征,包括個人在工作中的享受、個人技能在工作當中得到施展的成就感、從工作中感到別人的支持、控制和監督,工作中獲得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另一方面是體現工作背景的外在特征包括各項福利、工作條件、工作保障、工作安全度和社會地位等。研究表明:工作的內在特征比外在特征更能夠有效地滿足內在的需要,因而更有助于人們幸福感的提高④;但另一方面,工作的外在特征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彰顯自身的社會地位,也能夠提高幸福水平,比如說,人們會覺得在高檔寫字樓中辦公的高級白領相對于建筑工地上的藍領工人傭有更高的幸福感。
(三)失業和通貨膨脹。
本次調查中失業的居民有80%的人表示生活不幸福。約有89%的居民表示通貨膨脹會降低自己實際收入,導致生活質量水平下降。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證明:失業會給人們帶來重大的不幸福感。失業所帶來的嚴重傷害包括心理和社會兩方面。有工作能在生活中為人們定位,沒有工作就會導致孤立,這種孤立的生活狀態很難使人感到幸福。基于以上原因,失業者寧愿有一份工資僅僅相當于救濟金的工作,對于城市居民尤其如此因此,我們應該更關注就業,政府應該致力于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不是僅僅向失業的人提供救濟⑤。
(四)、政府治理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
本次抽樣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居民表示公共健身娛樂設施完善度、社會公共治安、餐飲和食品安全、環境質量的改善、日常交通秩序等方面工作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升聯系緊密,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數,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政府相關方面的工作、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與過去相比有了巨大的進步和質的變化,但離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改善。
3 對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指數的建議
1、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重點,在構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上實現新突破,發揮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規范收入分配機制,
2、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根據這次調查可以發現,居民的文化水平也會影響居民的幸福指數,居民文化水平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就業問題和精神文化素質,也會影響到他們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問題。
3、改進和完善政府的基礎公共服務。幸福的概念在根本上是主觀的,但這背后的基礎是客觀的,提供一個健全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正是人們獲得幸福的客觀基礎,這包括社會保障體系、醫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
參考資料
[1]布倫諾.S.弗雷,阿諾伊斯·斯塔特勒.靜也譯.幸福與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寧福海.職業和收入狀況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青島市委黨校學報,2002 ( 5 ).
[3]邢占軍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J]新東方,2004 (11).
[4]任志宏,葉一舵.國內外關于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 (4).
[5」肖少北,劉海燕,袁曉琳,陳群林海口人.你幸福嗎[J].今日海南,2010 (7).
作者簡介
聶小軍,男,江西樟樹人,江西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師 ,工商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