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清 劉英姿 王曉峰 姚群
[提 要]培養造就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高素質的企業領導者,是民營企業科學健康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目前,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正處在新老交替中。對六安市新一代民營企業家隊伍進行了調查,面對新常態,客觀地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組織領導、依法經營、加強文化傳承等培養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培養
[作者簡介]陳兆清(1966—),男,中共六安市委黨校校委委員,副教授;劉英姿(1966—),女,中共六安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王曉峰(1980—),男,中共六安市委黨校教務處副處長;姚 群(1964—),男,中共六安市委統戰部助理調研員。(安徽六安 237000)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系統2014-2015年度科研課題(KY2014010)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六安市經濟長足發展,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出現了一批有一定實力的非公有制企業,有了一支不小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隊伍。當前,由于年齡等方面的原因,這些企業都進入企業家的交接班時期,老一輩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逐步成長起來。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能否傳承接力棒,是當前非公有制經濟能否成功轉型升級、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為此,六安市委統戰部、六安市委黨校成立專題調研組,就加強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一、六安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2014年,六安市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生產總值1091億元,增長7.5%。面對宏觀經濟下行的不利影響,六安市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非公有制經濟保持了全面較好的發展局面。
一是非公有制工業發展總體健康。2014年,全市共有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72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6.2%。實現工業增加值381.6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總量的86.5%,同比增長10.6%。
二是發展后勁不斷增強。2014年,全市非公有制企業達2.41萬戶;新增從業人員5.59萬人,同比增長8.1%;新增注冊資金151.5億元。全市共有個體工商戶16.69萬戶,同比增長9%;從業人員42萬人,同比增長10%(見表1)。
三是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穩步增長。2014年,六安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3.8億元,增長18.8%。其中,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完成693.4億元,同比增長12.6%,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到62.9%。
四是經濟貢獻穩步提升。2014年,非公經濟實現稅收達91.62億元,比2013年增長3%,民營經濟稅收占全部稅收比重達74.1%。非公經濟提供了全市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新增就業人數占全社會新增就業人數的90%以上。
二、六安市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隊伍的基本情況與特點
2015年5月,市委統戰部、市委黨校在市規模以上非公經濟企業家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51份,有效率達85%。調查內容主要涵蓋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家的年齡情況、新生代教育程度與專業知識水平等方面,被調查者還就非公有制經濟新生代的進一步培養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現將相關情況分析如下:
第一,年紀輕且充滿自信。在我們調查的51家企業中, 第一代企業家56歲以上的占62.8%,46-55歲的占29.4%,45歲以下只占7.8%,也就是說60%以上的企業都已經進入新老交接時期,而未來5-10年將是民營企業一代創業者向第二代交班的高峰期。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整體年齡較輕,新生代民營企業家中已經接班且表現較為自信的大都是70后。正在準備接班的大都是80后,相比較其它職業的同齡人,他們更早地接近并走上決策領導崗位。
第二,學歷高且成長環境優越。根據調查問卷,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家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成長起來,58.8%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遠高于同年齡層次人群; 其中,13.7%有留學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歷。非公有制企業家第二代大多所學專業為經營管理和商貿,顯示了第一代對他們的著意培養。他們做事相對比較理性、視野也更為開闊,競爭意識強;有敏銳的市場觸覺,發展目標明確。
第三,思想活更注重自主創新。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新生代思想活躍且更加開放,不愿意循規蹈矩,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樂意于將新想法付諸實踐。更看重企業的自主創新和創業團隊制度建設,積極實施品牌經營和資本運作,注重“走出去”和長遠發展。
第四,耳濡目染,對企業經營比較了解。由于生活在企業家家庭之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有相當部分內容是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展開的,耳濡目染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必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企業家還有意識地把企業的一些情況告訴子女,不僅使他們知道掙錢的艱辛,而且讓他們了解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怎樣搞投資、找項目、培育和擴大市場以及怎樣培育人際關系,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等。因此,民營企業接班人群體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程序,對他們接班以后搞好企業經營有著較大幫助。
三、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生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隊伍建設。近年來,市委統戰部門加強新生代力量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加強理論培訓和政治關心,為新生代企業家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我們看到當前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企業經營財務成本普遍上升,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此條件下,培養造就新一代非公經濟人士隊伍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代際傳承的核心和內核模糊不清。在新一代非公經濟人士培養中,企業代際傳承到底傳什么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傳承從表面上看是傳位子、傳股份。但是,要想使位子與股份傳承順利,還必須考慮到背后的深層次的企業文化傳承。民營企業主不僅傳承所有權,而且要傳承企業文化。美國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曾說,管理是以文化為轉移的,并且受其社會的價值觀、傳統與習俗的支配。說到底,就是家族文化和家族價值精神的傳承。家族企業傳承,真正傳承的不是金錢,而是才華、信仰、經驗、修養,羅斯柴爾德家族興旺超過200年的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一點。因此,建立和維持一個積極健康的家族文化,才是家族財富延續的基石。
企業文化本身建立并不是短期的,它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緩慢的形成,它的形成凝聚了領導者的文化和組織的文化,它是優于領導者的文化,同時形成了集體式的統一價值觀,所以領導者的改變只能是在整體的企業文化模式存在的基礎上,得以創新;企業文化具有沉淀作用,企業家是企業文化的主要締造者,其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企業文化的成型與培育。企業家要對企業文化不斷傳承與發展,不能因為一個企業更換領導人,優秀的企業文化也隨之消失。
2.管理能力還需提高,大多缺乏戰略思維和國際視野。 調研中發現,企業家已成年子女危機感明顯不如第一代,特別是在心理素質上,缺乏敢冒險、善打拼的精神。調研顯示,對于家族企業的二代而言,有四項最需加強的能力:一是自我評審和認知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提高自我評審和認知能力的急迫性,源于二代與一般職員和經理人相比往往具有“光環效應”,人們會放大其優點和缺點,但這并不利于之后的經營和決策,只有憑借成熟的自我認知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二是激勵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家族企業二代在管理中常常缺乏發自內心地去悅納他人,并推動他人的成長。二代接班的最薄弱環節是,與下屬的感情不能與一代相比。與一代有時求著別人與自己合作相比,二代有天然的優越感,認為自己無論學識和背景都優于一般員工,希望別人奉承和贊賞,因而很難主動放下身段去欣賞他人,更不用說會用制度和薪酬主動激勵他人。這也是很多企業在二代接班后,員工干得不起勁,也不開心的主要原因。三是人際溝通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代往往具有廣泛的人際關系、較強的溝通能力,而二代無論在繼承家族人際關系,還是開拓人際關系上,都顯得信心和主動性不夠。二代往往被罩在一代的光環之內,很少主動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最后很難如一代一樣開拓出有自己獨特價值的關系網。四是戰略思維和國際視野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民企二代”存在著“小富即安,小進則滿,戀家守士”的小農意識,守成有余,創新不足,缺乏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清晰的戰略思維。國內二代接班面臨三項重大挑戰。第一,傳統行業競爭力降低帶來的挑戰。這使二代繼承時,不僅要重新規劃企業的市場定位,還必須改變傳統運營模式,運用數字化、專業化的管理來深耕市場。第二,跨界顛覆對二代接班帶來的挑戰。在這種挑戰中,不是家族企業有實力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大量涌現,使企業和行業的交錯發展增多,最恐怖之處就是二代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對手在哪里,卻必須面對競爭。第三,則是全球化帶來的考驗。國內市場雖然非常重要,但從企業長遠發展考慮,要利用資金、獲取先進技術,并且不斷升級自身的服務和產品,家族企業就必須完成最艱巨的從區域型企業向全球化企業的跨越過程,這對家族企業的文化和組織架構的沖擊不言而喻。
3.培養機制不夠完善。新生代的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新生代企業家隊伍,必須有一個適應這個群體形成和發展的體制環境作保障。然而我們當前正缺乏一個適應新生代成長的包括培訓、管理、激勵、約束等內容在內的全面系統的培育機制。在激勵方面,政治待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調查顯示,老一代企業家在各級人大、政協、工商聯擔任職務的占78.4%,并在各級行業商會、異地商會中擔任領導職務。相比較而言,新一代非公制經濟企業家享受到的政治待遇不太高,64.7%未在市、縣(區)一級得到相應政治安排。另外,對于企業家的培養也往往出現多頭現象,發改委、經委等政府經濟部門可以牽頭,組織部、統戰部、工商聯可以牽頭,甚至連婦聯、團委也都可以組織,因此培育的責任主體不夠明確,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培養機制、考核辦法,亟需規范。
4.接班的外部環境不夠優化。六安市很大一部分非公企業普遍存在企業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差,名優產品少,市場競爭力弱。當前,在經濟普遍下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該市非公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高、難度大,用工、用地、環保成本上升,企業潛在負擔加重。同時,非公經濟領域“三門”現象普遍,面臨不公平競爭,有關優惠政策滯后,較大限制了民營企業發展的空間,影響了新生代非公經濟人士發展的熱情,接班的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同時,當前個私經濟快速發展,非公人士數量急劇增多,發展會員或引導他們參加各類協會工作相對滯后,全市有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近17萬戶,參加工商聯組織的比例不高,大多數非公人士游離于各類社會組織之外,缺乏聯系、引導、教育、幫助的橋梁紐帶。
5.創業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新生代特別是其中的“民企二代”被稱為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他們往往缺乏艱苦創業和拼搏奮斗精神。處于社會轉型期,在西方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下,新生代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觀念日趨淡化,刻意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利益的滿足。另外,他們雖然很多有著高學歷或海外留學經歷,但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缺失,意志衰頹,生活上貪圖享受,因此加強道德思想建設,重構道德準則勢在必行。
6.少數接班人缺乏法治思維,沒有守住合法經營的底線。民營企業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兩種體制并存,經濟運行雙軌制、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以金錢開路、打通關節、疏通關系,以此營造出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這種現象帶給一些企業家子女的直接影響是金錢至上,認為只要有了錢,沒有辦不到的事,陷入拜金主義泥潭,法律意識相對淡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黨紀國法為何物,對政府尤其是對政府官員有發自內心的不信任感,遇事怨政府,行為偏激。這很難與當前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乃至和WTO規則下的企業經營理念相適應。比如,大昌礦業高管金錢、玉石開道,依靠官商勾結,聚斂億萬身家。但是,一旦東窗事發,企業的交接班立馬就陷入了困境,處于慘淡經營狀態。
7.部分企業生存艱難,出現接班危機。調查顯示,在六安市非公有制企業家已參加工作的子女中,有78.4%已在自家企業擔任高層管理職位,有的已從父輩手中接過權杖走上前臺掌控全局;有的在父輩的大傘下正漸漸“顯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有的仍在父唱子隨,積累接班經驗。但是,并不是所有家族企業的子女都樂于接班,有不少家族企業的子女不愿意接班。根據調查,仍然有39.2%的企業家子女有意選擇其他單位或者非企業單位就職,因為他們對經營企業不感興趣,覺得辦企業太累,責任太重,不如無“官”一身輕,享受衣食無憂、安逸自在的生活;還有部分子女與父輩興趣愛好有異,有自己的追求,從事著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另創他業,暫時不會有精力來接父輩的班。
四、加強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培養的思路和建議
在今年5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針對新一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做到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簡而言之,就是希望他們接好父輩的班,成為真正的“創二代”。因此,為切實發揮統戰部、工商聯等相關部門的優勢和作用,進一步加強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培養工作,現提出如下建議。
1.要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新一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培養工作。一是建議市委市政府進一步重視“創二代”工作,出臺《中共六安市委關于做好新一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確定工作目標,對新一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培養工作進行整體規劃,作為新常態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基礎工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工程、新時期統戰工作的重點工程、人才工作的希望工程予以重點推進。二是專門成立高規格的市新一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培養工作領導小組,在市委統戰部設立辦公室,統籌資源,加強對“創二代”培養工作領導協調。三是出臺相關意見,加強對“創二代”創業創新的政策扶持。建議財政部門為“創二代”設立專項創投基金,為他們推進家族企業高新技術改造和業務轉型提供支持、分擔風險。
2.要加強文化傳承,引導“創二代”保持企業文化繼承與創新。一要傳承好企業長期形成的企業文化。如企業的使命、宗旨、愿景,公司內部長期形成的行為模式、交往溝通的規則和組織氛圍等。要傳承好企業家能力和精神。這些企業文化因素,創二代必須繼承,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創新。二要傳承好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知識和技巧。第一代企業家在創業與成長過程中往往形成自己獨有的一些企業知識,如訣竅知識、心智模式、特有的人情關系規則技巧、與各方合作的心理承諾等。這其中,有的可以傳授,有的要靠心領神會,要靠實踐中領悟與運用。三要傳承好創業企業家在企業內部與外部的社會資本。創業企業家在創業和企業成長過程中,一方面與企業內部員工,特別是與創業元老、業務骨干等有長期合作打拼的經歷,有的人甚至與老板形成泛家族成員的關系,彼此之間有很深的信任、默契、友情、理念認同。這是老板的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另一方面,與企業投資經營有聯系的各利益相關者,與社會各界的各種聯絡,彼此的交情和信任等,這是老板的企業外部的社會資本。創業企業家要將他在企業內外部的這兩種社會資本傳給接班人。
3.要加強培養選拔,著力新一代非公經濟人士的政治安排。一是要加大新生代非公經濟人士培養選拔力度,加強組織協調,搭建服務平臺,建立新生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檔案,廣泛儲備,全面跟蹤,實行檔案動態管理。二是要有意識地選拔和培養一批思想素質好、懂經營會管理的優秀新一代非公經濟人士加入到代表人士隊伍中來,通過年輕人士的加入,增強代表人士隊伍的活力,以合理的年齡梯次結構保持隊伍的持續發展。三是要積極推薦安排優秀的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工商聯、行業商會等社團組織的領導者,組織他們參與民主政治實踐,擴大他們的有序政治參與。
4.要加強教育培訓,不斷提升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新生代隊伍的整體素質。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新生代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有賴于科學的教育培訓機制的構建。科學的教育培訓機制是加快非公經濟新生代健康成長步伐,提升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是要把非公經濟新生代隊伍的教育培訓納入統一戰線人才培訓的整體規劃。加強培訓,引導他們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標上同心同向、在行動上同心同行。地方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新生代隊伍建設工作,要把非公經濟新生代隊伍的教育培訓納入統一戰線人才教育培訓的整體規劃。同時積極探索和嘗試在高等院校、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建立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新生代隊伍培訓基地。二是要豐富教育培訓內容。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有其自身特征,對他們的培養和教育要突出針對性。要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觀念,突出經營管理,提升綜合能力。社會主義學院等培訓院校要開設企業家所必需的高層管理課程,使新生代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通過學習培訓及時掌握新知識,不斷提升綜合能力。三是要拓展教育培訓方式。通過專題論壇、商務考察等方式增強培訓效果。也可以通過基地培訓、青年企業家俱樂部等形式進行。通過一定強度的軍事訓練,鍛煉新生代企業家的體能,磨礪他們的意志,培養守紀、堅毅、團結的優良品質。充分利用六安市身處紅色老區的政治優勢,建立金寨革命烈士紀念碑、六霍暴動紀念塔等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安排新生代企業家重走紅軍長征路,追尋紅軍足跡,感受苦難歲月、繼承優良傳統。
5.要加強體制建設,形成非公經濟人士工作有效機制。要進一步加強工商聯組織建設,完善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與工商聯對口聯系制度,加大工商聯直屬會員單位黨委建設步伐,打造非公經濟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堅實組織基礎。對非公經濟代表人士進行綜合評價的制度,科學設置各行業非公經濟人士評價的方案,并出臺綜合評價結果成果運用的政策依據,要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績效考核等機制,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分解到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并列入工作目標考核范圍,形成工作的整體合力。
6.要堅持法治思維,守住企業依法經營底線。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常態下,必須引導新一代非公經濟人士嚴格要求自己,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從事生產經營、規范企業內部治理、做好企業風險防控,守住企業依法經營底線。
首先,要引導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自覺關愛員工,在法制框架內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其次,要引入法律顧問制度,建立健全法律風險控制體系和預警防范機制,處理好各種經濟合同關系,堅守契約精神,重信守諾,按照市場規則平等開展競爭,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要督促新生代企業家積極承擔照章納稅、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責任。再次,要推進行業誠信自律,積極推進行業商(協)會開展商會誠信與自律創建活動,鼓勵支持行業商(協)會建立行業信用數據庫和會員企業信用檔案,開展行業信用評價,提高在政府、市場與社會中的接受度和知名度。鼓勵支持商會建立自律規約,規范會員企業生產和經營行為,引導企業依法參與競爭、自覺維護行業秩序。最后,要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的一點一滴,都來源于社會,理應積極回饋社會。自覺踴躍投身社會慈善事業,把企業健康發展、依法誠信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統一于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之中,從而贏得安全、贏得信譽、贏得市場,最終實現更強更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寧波市委統戰部.“創二代”培育的“慈溪模式”[J].中國統一戰線,2013,(6).[2]周丹.民營新生代培育機制思考——港閘區民營經濟新生代調查報告[J].中國城市經濟,2010, (12).[3]樂山市民營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樂山市民營企業接班人的培養與選擇問題研究[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3,(9).[4]喻秀娟.工商聯在新生代企業家培養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若干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4,(5).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