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李田
【摘 要】 在低成本無差異化競爭和資源優勢降低的特殊國情下,如何將企業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價值并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優勢尤為重要。文章通過構建無形資產指數,在對2014年度我國樣本上市公司指數排序的基礎上,采用比較法按地區和行業進行分析,以反映2014年度我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狀況,以期為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以及發展潛力提供依據,為經營者提供企業無形資產管理方向,并為投資者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上市公司; 無形資產指數;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832.51;F2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24-0034-09
一、2014年全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基本情況
本文以無形資產占有率、無形資產增長率、每股無形資產、無形資產銷售利潤率四個指標構建無形資產指數指標。其中,無形資產占有率是無形資產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反映了企業無形資產的相對擁有量;無形資產增長率是無形資產增長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體現了企業無形資產的發展潛力;每股無形資產是無形資產總額與總股本之比,反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司無形資產價值;無形資產銷售利潤率是無形資產總額與營業利潤之比,反映了無形資產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為保證研究的持續性和可比性,本文延續2010年度首次采集的1 499家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剔除終止上市、退市等原因導致數據殘缺的10家上市公司,共得到1 489家樣本公司。由于數據搜集的局限以及信息披露不規范的限制,本文以上市公司在其財務報表上披露的無形資產賬面金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無形資產是指財務報表上披露的無形資產賬面金額和商譽賬面金額之和。
2014年我國1 489家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總額達到147 255 635.24萬元,同比增長14.77%,平均每戶無形資產額為98 895.66萬元,同比增長15.16%,最高一戶資產總額和無形資產總額均為中國石油,說明其無形資產綜合實力較為穩定。以無形資產占有率為例,1 48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值達到6.73%,較2013年有小幅上升,最高一戶為楚天高速,其無形資產占有率高達82.99%,樣本公司中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 038家,占比69.71%。據“摩根·史坦利全球資本指數”權威數據統計,國外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占有率為44%~50%。相比之下,樣本上市公司平均無形資產占有率顯著偏低。
從無形資產增長率來看,平均水平為1.02%,較2013年略有增長,這說明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增長平穩。每股無形資產額和銷售利潤率與2013年相比均有小幅上升,反映出無形資產在增加股東權益以及企業盈利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詳見表1。
二、2014年全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前100名及其分析
對無形資產占有率、無形資產增長率、每股無形資產額、無形資產銷售利潤率四個指標分別賦予一定的權重(于玉林,張浩等,2013)(各指標權重依次為:65%、10%、5%、20%)計算得到無形資產指數。根據計算的無形資產指數,對相關樣本進行降序排序,最后取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詳見表2。
(一)無形資產指數前100名各指標分析
如表2所示,前100名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平均值(30.18%)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85%)。其中,無形資產占有率平均值(27.90%)和每股無形資產的平均值(25.18%)遠高于表1的全國平均值。這說明,排名前100的公司無形資產的管理水平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軍地位。此外,無形資產各項指標的分布并不均勻,排名首尾的公司之間,各指標差距之大顯而易見。
無形資產占有率:排名前100位的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占有率平均值為27.90%,高于全國平均值6.73%。前100家企業中小于平均水平的有53家,最高一戶可達82.99%,而最低一戶僅為5.84%,兩者相差77.15%,與2013年75.79%相比首尾間距進一步加大,說明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的占有率總體有所增加,但是企業之間增長率差異較大,無形資產分布更為不均。根據“摩根·史坦利全球資本指數”統計的國外上市公司權威數據,無形資產占有率為44%~50%,前100名公司中,超過40%的達到22家,與2013年的15家相比,有所提高,但比例仍然偏低,反映出我國無形資產規模依然較小。詳見表3。
每股無形資產額:前100名上市公司平均每股無形資產額為251.7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4.13%,與2013年(206.64%)相比有所增加,這說明,2014年每股無形資產額有所提高,無形資產增加股東財富的貢獻更為顯著。
無形資產增長率:排名前100名企業平均無形資產增長率為9.44%,與2013年的6.89%相比有大幅增加,無形資產的快速增長反映了企業對無形資產重視程度不斷提高;100家上市公司中高于平均增長率水平的有36家,比2013年增加5家,說明2014年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增長率整體有所提高,無形資產的增長速度加快。詳見表4。
無形資產銷售利潤率:2014年最高一戶達99.83%,與2013年基本持平;平均無形資產銷售利潤率為49.21%,比2013年的55.29%略有降低,反映了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創造潛力仍需要進一步發掘,企業應該給予無形資產管理更多的重視;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數量達50家,這表明無形資產對企業盈利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綜上,2014年無形資產指數排序前100名的上市公司平均指標較2013年有所進步,但無形資產占資產結構的比重在各公司之間的分配更為不均,且無形資產在企業中規模依然較小,重要性位于固定資產之后。隨著無形資產價值創造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會逐步關注無形資產的管理和應用,并逐步加以信息披露。
(二)無形資產指數前100名的地區分析
從表5對地區分布統計來看,入圍全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前100名的省份(直轄市)由2013年的23個增加為25個。其中廣東省為13家,位列全國第一,延續了2013年的強勢地位;北京超越上海居第二位,浙江緊隨其后位列第三;甘肅、廣西、貴州等9個省份僅有1家上市公司入圍前100名,分布數量的不均衡與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本文所用各地區無形資產指數為各地區擁有的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指數之和。例如,廣東的無形資產指數等于13家廣東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之和。本文采用此方法計算得到各省、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無形資產指數。按照無形資產指數從高到低排序,選取前10名,得到表6。
從表6中可以看到,廣東、北京、浙江以絕對優勢占據前三甲的位置,三個省市的無形資產總指數差距不大,廣東省以無形資產396.51%位居第一,與2013年的415.91%相比有所下降,優勢減弱,第二和第三為北京和浙江。而在前10名的公司中,內陸省市占據了6家,雖然無形資產指數偏低,但也讓我們看到了內陸省市也在逐漸加大無形資產的管理。
2013年前100排名中,有5個省份僅有1家企業入圍,2014年增加為9個,說明我國西北地區的其他省市企業對無形資產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升,其中湖南、山東增幅明顯,與2013年相比,分別增加了5家公司入圍。從各省、直轄市的分布情況看,入圍前100名公司數量差距較大,數量最多的廣東有14個,而西藏、新疆、廣西等地只有1個入圍,這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上市公司總數量不無關系。
(三)無形資產指數前100名的行業分析
根據中國證監會行業分類,將2014年無形資產指數排序前100名上市公司按行業進行分類統計。其中,不少于10家上市公司的行業有2個,分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制造業。制造業所占比例最高為52%,其中以醫藥制造業為主,該行業無形資產類型多為土地使用權、專利權和非專利技術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所占比例為10%,位居第二,其無形資產以公路經營權、高速公路收費權為主。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采礦業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無形資產以專利權、版權、軟件及非專利技術居多。采礦業無形資產主要包括礦產資源勘探權和采礦權等。這些行業的無形資產主要屬于權利類,多源自于國家行政許可和特殊政策,與企業經營能力無直接聯系。詳見表7。
將制造業子行業并列其中,按照無形資產指數總和的降序排列得到表8,可以看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412.12%的無形資產總指數位列第一,醫藥制造業緊隨其后,比2013年在公司數量和指數總量上都有了較大提升。排名前十的行業中,仍然有四個屬于制造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首次進入行業十強,擠占房地產業位列第九,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通過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無形資產情況發現,與土地使用權等權利類無形資產相比,上市公司技術類無形資產比例較低,因此我國企業在掌握核心技術以及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以醫藥制造業無形資產指數排在首位的上海萊士(股票代碼002252)為例,其2014年無形資產指數為50.89%,位列全國第三。其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權、軟件、專利權、專利技術,其中,土地使用權占比高達70%,專利技術類無形資產比例較低。技術創新的不斷發展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缺乏也反映出我國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的R&D轉換率不高,商業能力欠缺等現實問題。
三、2014年我國1 489家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排序前10名地區、前10名行業及其分析
(一)無形資產指數前10名地區及其分析
本文用到的各地區的無形資產指數為各地區擁有的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指數之和。例如,廣東的無形資產指數等于204家廣東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之和。本文采用此方法計算得到各省、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無形資產指數。按照無形資產指數從高到低排序,選取前10名,得到表9。
從表9中的排名可以看到,廣東、浙江依靠發達的經濟和在無形資產管理上的優勢仍然分別位列第一、二名,北京超越上海進入前三甲,江蘇省反超山東省名列第五,福建省則以472.02%的無形資產指數擠掉湖南進入前10名。這也使得2014年共有6個沿海省市進入前10名榜單。反觀內陸省市,無論從擁有企業數量還是無形資產指數總量,與沿海地區都有一定差距。
此外,前10名地區在無形資產指數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中,廣東省以2 179.01%,比2013年的
2 243.99%小幅下降,仍位居第一,而第十名福建省僅為472.02%,落后前者的4倍之多。而排名第七的湖北省則以平均每家無形資產指數11.94%排名第一,說明該地區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質量較好,這與其無形資產的迅速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
(二)無形資產指數前10名行業及其分析
本文按中國證監會行業分類對我國1 489家樣本上市公司進行無形資產指數排序,并將制造業子行業并列其中,各行業無形資產指數為各行業所有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指數之和。例如,醫藥制造業的無形資產指數為100家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指數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計算得到各行業的無形資產指數,降序排列后選取前10名。見表10。
從表10的統計數據來看,制造業中有五個子行業進入前十,分別是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以及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以1 370.64%高居榜首,批發零售業以1 103.21%緊隨其后排名第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排在第五名,但其平均無形資產指數卻最高(15.23%),說明該行業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平均水平較高。
四、我國無形資產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無形資產占有率偏低
2014年期末,全國1 489家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總額平均值為9.89億元,無形資產占有率均值僅為6.73%,而這一比重在發達國家已經達到30%以上,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為60%~70%。我國上市公司在無形資產占有率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顯而易見,無形資產占有率明顯偏低,規模偏小。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對社會經濟進步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對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將成為企業投融資的新路徑。只有進一步提高對無形資產的重視程度,打破固定資產投資為主導的傳統經濟模式的制約,才能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無形資產價值創造能力不足
2014年排名前100名上市公司平均無形資產銷售利潤率為49.21%,比2013年的55.29%略有降低,說明我國無形資產對企業盈利的貢獻有所下降。無形資產已然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價值創造因素,但若缺乏有效的經營和管理,其價值則難以實現。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企業管理機制仍存在諸多缺陷,導致無形資產的價值得不到有效提升。企業缺乏管理和利用無形資產的知識與經驗,嚴重制約了無形資產作用的高效發揮,使其難以為企業創造價值與財富。
(三)無形資產流失嚴重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經濟活動雖然仍離不開實物資本,但企業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源于其擁有的技術、知識及能力。囿于現行會計法規和制度相對于經濟發展的滯后性,對于無形資產的確認過于謹慎,使得企業部分無形資產游離于賬外,造成無形資產流失、整體規模小和管理落后等一系列問題;此外,企業內部缺少完善、科學的管理方法,對無形資產只是孤立的認識,單獨利用和管理或照搬其他企業的一些做法,難以從企業實際出發,造成無形資產流失。這不利于無形資產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更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的分析與判斷。
五、促進無形資產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重視無形資產作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無形資產的不斷積累能夠激活、帶動有形資產保值、增值,無形資產資本化運作已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踐證明,無形資產優勢使低成本擴張成為可能。因而,企業應加強無形資產開發和應用,擺脫傳統價值創造模式的桎梏,以實現超額收益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時,要積極引進和培養本土科研技術人才,更加重視原創技術,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關注現有無形資產結構狀況,增大技術類無形資產的比重,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創新無形資產管理制度,提高無形資產價值創造能力
企業要著力強化無形資產管理意識,建立內部核算制度,重視對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一方面,要建立無形資產管理責任制度和無形資產內部審計制度,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對無形資產進行全面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無形資產尤其是對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要從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手段,規范無形資產評估標準與方法,推行企業無形資產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促進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維護企業權益
我國會計準則和評估準則對于無形資產核算與評估依然存在問題,需要根據實務不斷完善和創新。首先,要加強對企業重組、并購等經濟活動中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其次,要增加無形資產的核算項目,將已納入核算范圍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從準則上進一步明確無形資產的計量屬性;此外,通過建立和健全無形資產保護的法律體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切實維護企業權益。
【參考文獻】
[1] 于玉林.無形資產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5.
[2] 王保平,陳滿娜.綜合財務指數——大數據時代的會計新能量[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3] 羅旭.中國知識產權指數的區域差異及與區域經濟績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120-122,137.
[4] 湯湘希.無形資產:全球第三次資本擴張的利器——無形資產會計研究現狀述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1):11-21.
[5] Yong-heng Luo. Evalu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development cap[J].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2008(7):4.
[6] 于玉林,張浩,牛諾楠,等.基于上市公司競爭力:無形資產指數研究[J].會計之友,2013(33): 10-25.
[7] 苑澤明,金宇,王天培.上市公司無形資產評價指數研究——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15(5):72-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