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成焦
摘要: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下,以信息技術為主要載體的各類新型教學工具紛紛涌入教育事業,且構建信息化課堂也成為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絕佳途徑。在這種形勢下,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切實存在突出效果,不僅能扭轉傳統課堂教學枯燥、刻板的現狀,還能促使學生在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教學模式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教學應用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事業緊密融合的今天,將以信息技術為主要載體的各類教學工具合理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切實存在積極作用,既能優化課堂結構,又能革新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此來幫助教師構建起高效的課堂教學。數學學科中不乏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著實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而將信息技術可視化、直觀性的優勢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將課堂氛圍變僵化為生動,還能調動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資源共享的信息化課堂中將教學收益進行最大化提升。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促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充分展現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實用性,進而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前提下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愉悅的情緒體驗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如通過色彩明快、角色活潑、動作有趣、聲音優美的多媒體課件來呈現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情節”,讓學生學習身邊有趣的數學;恰當應用旋轉、閃爍、定格、變換等動態展示效果,以及交互式白板拖拽、縮放、聚焦、旋轉等功能,使教學方法更加靈動,富有趣味。這些方法都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比如,在進行“統計圖”這一節的教學時,教師可收集一系列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統計數據,如統計班級上有多少男學生、多少女學生;有多少人喜歡吃蘋果、香蕉或是其他水果等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數據,制成課件,并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
2、利用網絡資源促進學生思維突破
數學學科中包含了龐大的知識結構,每一節知識內容都存在著息息相關、層層遞進的密切聯系,且數學學習本身就是思維發散與突破的過程,這便說明教師僅用教材內容無法達到這一目標,而是需要通過豐富的數學知識延伸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以達到使其形成突破性數學思維的目的。在網絡環境的大背景下,利用包羅萬象的網絡資源為學生豐富知識面、拓展學習思維切實存在積極作用,不僅能使他們將課本內容加以鞏固,還能幫其構建起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從而使他們在思維突破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綜合水平。依舊以“圓”這課為例,筆者在教學完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相關內容后,又在網絡資源中搜集到扇形的教學內容,并且在延伸扇形內容時還借助角的部分知識為學生講解圓心角和弧長的計算方式,如此一來,大家不僅能有效鞏固到已學內容,還為接下來“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方法奠定下基礎,以此來充分促進他們的數學思維得以突破性發展。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切實存在諸多突出效果,在尋找有效教學切入、解決數學重點難點、形成突破性數學思維方面都有意義非凡的推動作用。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巧妙運用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各種新型教學工具既能促進教學收益得以顯著提升,又能促進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得以良性發展。
3、利用微課視頻解決數學重點難點
隨著新課改的廣泛實施,廣大教師開始傾向于更為快捷、簡便的教學模式,于是微課以突出的便捷性為主要優勢開始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使用微課視頻進行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利用較短的時間領悟更深奧的知識,這一特點剛好符合數學學科的教學規律,即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將數學教材中原本較為抽象的難點內容變為簡單易懂的動態圖像,以此來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概念的理解難度。由此出發,教師利用微課視頻針對數學教材中某一知識難點制作出微課視頻,如此以動態直觀的形式進行難點教學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顯著的將教學效率進行提升。仍以“圓”這課為例,由于圓是一種相較于其它規則圖形更為抽象的圖形,小學生在理解這類抽象概念時存在一定的困難,于是筆者便圍繞教學內容制作出微課視頻來簡化他們的理解難度,首先將圓形的周長、面積進行延展或切分來轉化為已學知識,然后讓大家利用已學過的知識概念解決原本抽象的圓形問題,如此將圖形經過動態轉變為符合常理的知識,切實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微課視頻直觀地學習原本較難的數學知識,不僅能促使他們形成立體的空間觀念,還能促進其核心素養中抽象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得以良性發展。
4、創新課堂教學導入環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使課堂導入環節更具創新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以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去提高教學實效。創設情境引出新知識是應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最常見的方式,精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卡通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等,都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情境創設不是一味地對新媒體新技術的簡單堆砌,要結合教學內容,創新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建構認識沖突,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走進主動構建新知的活動中,即所謂的四兩撥千斤。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先出示熊大、熊二、光頭強準備進行賽車的情景,賽車車輪分別是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這些車開起來會怎么樣?”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接著屏幕再出現車輪從正三角形到正八邊形的6輛汽車,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選其中選哪一輛車參加比賽比較好,為什么?為什么車輪總是圓的,圓有什么秘密?”這樣導入新課,趣味性與思考性結合,啟迪了學生智慧,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全面提高教學實效性,并且能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去提供更具趣味性的教學資源,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將以往難以突破的教學重難點一一化解,通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去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玉娟,王向輝.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165-166.
[2]尚景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效運用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