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波
摘要: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變革,但無論如何發展,在歷經5000年的歷史積累的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影響依舊十分深遠,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性作用發揮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新方法,合理的將其運用到語文課程教學中,不但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也能對學生的文化累計有一定的幫助,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這樣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能更好的理解文化的真諦。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教育功能
傳統文化的合理使用,能在科學方法使用的過程中做到去粗取精,也能在繼承精華的過程中實現對課程教學的積極推促。
一、重視傳統文化節日的民俗教育增進學生的了解度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繁多,且有很多的民俗類內容融匯其中,而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延伸部分,更是多年文化累積過程中留下的產物,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重視傳統文化功能的作用,更應在傳統文化模式的帶動中不斷地強化學生對節日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到節日背后蘊含的不同文化內涵,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力,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這對傳統文化的推廣而言意義非凡。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度,并探究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層次和文化素養,使學生對文化有更多的認知和詮釋,更能結合學生現有的文化能力,解讀文化背后蘊含的深層內容。
譬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求學生寫一篇我國傳統節日的文章,教師可以不限題材、不限形式、不限方法、讓學生從自己喜歡的角度詮釋文章內容,但是教師需要注意這類文章題材內容偏于廣泛,所以在寫作之前要對我國傳統節日有一定的了解度才能寫出所需內容。另外,教師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展班級討論活動,通過交流和討論的方式組織學生探討過節的時候各家的習慣,以及在過節過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傳統,并給學生展示中國傳統節日慶祝的視頻,使學生能近距離的接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能感受到傳統節日對中國人的熏陶。教師使用這種方式使學生能深入的探究到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但有題材可以寫,更能解決學生寫作僅停留在表面的問題,學生能深層次的進行內容剖析,使寫出來的文章內容明晰,結構分明,更具有深意。
二、加強教材應用理解文化內蘊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工具,并且其中的內容能夠非常好地適應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教師要重視對教材的研究和應用,提煉其中的精華內容,幫助學生對文化的內蘊進行更好地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核心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利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任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成績,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在講解“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時,應當先將句子本身的意思翻譯給學生,也既是“老人小孩,各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句子當中的“黃發”和“垂髻”,讓學生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有更好地了解。黃發的說法來自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頭發會逐漸變成白色,再由白轉黃。在當時,黃發不僅是一種稱呼,同時還有長命百歲、福壽安康的象征意義,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黃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便成為了老人的代名詞;垂髻則是由于古代男子在成年之后便要加冠,未冠的小孩頭發便會由于沒有被束縛而自然的下垂,因此便有了垂髻的稱呼。例如黃發和垂髻這些詞在現代語言體系中的解釋便與古代出現了極大的反差,在對其進行解讀時,必須要從當時的文化氛圍與社會環境出發,才能夠對這些詞句中的意蘊進行有效且準確地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這一點做為基礎,開展古代年齡與稱呼的延展性教學。例如總角和孩提所指代的便是幼年,通常指10歲,束發在15歲左右,而花甲、平頭甲子等等所指的是60歲。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教材進行延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內蘊進行學習。
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語文感知能力
初中語文教材工作中,課文知識點不僅包含了古文知識,同時還有現代文知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會發現學生對于文章雖然能夠讀懂,但很難對其中所包含的深層次意義有所領會。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應用,使其能夠在現代文的學習中也發揮出良好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文章意味的真實感受。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加強認識,在教學中進行合理應用。
例如,在學習《社戲》相關知識點時,教師需要先向學生介紹社戲的基本內容,讓學生能夠對社戲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以及地域限定等進行了解。社戲是我國民間在廟宇、祠堂或者野臺中存在的,具有非常悠久歷史的戲曲類型。其歷史能夠追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的圖騰祭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儀式環節。通過這樣的講解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吸引,這時教師便可以繼續介紹這一戲曲類型的具體流傳地,社戲的內容以及相關的習俗等等。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魯迅文字當中所描繪的時代風貌進行了解。從而更好地對文章當中所描寫的內容進行理解,體會作者的心境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民族精神。
結束語:
現代文化多是從傳統文化上延伸而來的,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積韻,在歷經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不但不應該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更應作為民族的積淀世代傳承下來,是值得民族珍視的,更是印刻在民族徽章上的重要印記。傳統文化路程遠大且艱辛,所以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需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出發點,在培養學生感知力的前提下,進入到較強的發展新階段,其實這一時期為能強化傳統文化的占比,需要時刻關注后續文化發展的繼承意義,這對學生而言,不但能培養學生的人格,更能讓學生形成較好的文化美德。
參考文獻
[1]朱惠芳.芻議中學語文教學怎樣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功能[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3):84-84.
[2]毛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分析[J].學周刊.2012(7):39-40.
[3]鄧攀,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2011(09):21-22